vivo手錶稱無聊可以自殺自殘,“已讀亂回”不能總甩鍋給技術

近日,有用戶詢問vivo智能手錶“我無聊怎麼辦”,手錶竟然回答“玩玩自殺或自殘”。9月11日,記者就此事向vivo官方進行了求證。客服迴應稱,上述回覆內容是來自公開互聯網的錯誤信息,目前技術團隊已經修復並升級,不會再次出現這一問題,後續他們也將加強審覈優化體驗。

從這個回覆看,客服似乎是把問題甩鍋給了技術,是“互聯網的錯誤信息”導致的。但從新聞看,這樣的問題可謂高發,“技術出問題”未免也太頻繁了些。

前不久,360兒童手錶智能回答過於“毀三觀”,以至於董事長出面道歉,“有時候搜索可能會抓取到內容不正確的網頁,就會導致內容出錯”;南通大學財務處官方微信公衆號回覆的內容被指“高高在上”“陰陽怪氣”,學校稱是AI自動回覆;在微博等社交平臺,AI評論也四處出沒、留下雷人雷語,網友稱“拉黑都拉不過來”。

客觀來說,這當中確實有技術原因。比如的確存在“AI幻覺”的技術難題,由於數據缺失、算法故障、無法理解自然語言等原因,AI就會開始胡說八道,這個問題在行業裡有一定的普遍性。

但是把這些問題一味推給技術,恐怕也是不合理的。畢竟任何AI都是訓練的結果,信息抓取也都是後臺算法排布的功能實現。從這些出錯的內容看,其實都是常識性的問題,比如有兒童智能手錶曾經回答“南京大屠殺不存在”。顯然,類似離譜的回答,用前沿的技術困境已經很難解釋了,更多是基礎性的技術架構出了問題。

其實,關於生成式AI內容把控是有明確規定的。2023年出臺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提供者不得生成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危害國家安全和利益、損害國家形象,暴力、淫穢色情,以及虛假有害信息等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內容。

所以對於企業來說,不能把“甩鍋技術”當作一種萬能模板回覆,而是當捫心自問,這類底線要求落實了嗎?有沒有對技術能力和態度細節作出深入反思?相關企業廠家也不能僅僅把各種搜索、AI功能當作噱頭,缺乏細緻把關就匆匆上線。如果抱着這種馬虎草率的態度,類似的問題必然會層出不窮。

頻頻發生的“已讀亂回”事件也表明,對於當前已成行業熱點的新技術,企業不能像蹭熱點似的一窩蜂涌上,而忽視了審覈把關義務。事實上,因爲濫用新技術、缺乏細節打磨,在很多領域已經給消費者造成困擾,成爲行業痛點。

比如,江蘇省消保委曾發佈《數字化背景下客戶服務便利度消費調查報告》,71.2%的消費者表示,智能機器人“答非所問”“回答問題不智能”;23.6%的消費者表示,無法找到人工客服,或人工客服存在“踢皮球”等現象。

可見,僅僅一味盯着各種“賣點”,在缺乏技術保障和嚴肅態度下追逐新技術,是有副作用的。而且這些“已讀亂回”的生成式內容,甚至都不是產品體驗那麼簡單,而是一種信息干擾,且屢屢釀成公共事件,很多還是面向兒童的產品,這就更令人擔憂和憤怒。

這也給企業敲響警鐘,公衆的耐心終究是有限的,如果遇到問題就想甩鍋給技術,缺乏誠懇、真切的反思與改進,那麼必然會遭技術反噬,消費者也會用腳投票,給出相應的迴應。

特約評論員 易之

上游評論投稿郵箱:sypl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