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市場嚴監管信號持續!最高檢、國家外匯局聯合發佈懲治涉外匯違法犯罪典型案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婧 北京報道

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佈懲治涉外匯違法犯罪典型案例。該批案例是兩部門綜合運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手段,行刑銜接打擊涉外匯違法犯罪的顯著成果,持續向市場傳導外匯市場嚴監管信號。

該批典型案例共8件,主要涉及跨境對敲型非法買賣外匯案件,分別是:趙某等人非法經營案,郭某釗等人非法經營、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案,鄭某東等人騙購外匯案,徐某悅等人非法經營案,李某傑非法經營案,章某虎、章某嫺非法經營案,王某良等人非法經營案,張某羣、吳某銳等人非法經營、騙取出口退稅、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案。

所謂“對敲型”非法買賣外匯,是指行爲人在境內收取客戶的人民幣,再將等額的外匯存入客戶指定的境外銀行賬戶,資金在境內外實行單向循環,雙方形式上進行的不是人民幣和外匯直接買賣,這也是當前非法買賣外匯的典型表現之一。此類犯罪,擾亂了外匯市場秩序,情節嚴重的,構成非法經營罪。

最高檢第四檢察廳負責人介紹,跨境對敲型非法買賣外匯犯罪主要呈現三大特點:一是非法操控大量資金賬戶進行海量交易,司法辦案中需要查清實際控制使用的資金賬戶及用於非法買賣外匯的交易流水。二是跨境對敲手段複雜多樣,此次發佈的案例中,除傳統的對敲外,還通過虛擬貨幣交易、違規改造POS機並偷運出境刷卡交易等方式實施跨境對敲,隱蔽性、專業性更強,對偵查取證、審查證據的專業要求更高。三是與部分上游犯罪勾連緊密,非法買賣外匯成爲助推其他關聯犯罪實施的資金通道,涉及資金出境的違法犯罪活動通常需要藉助非法買賣外匯實現,對全鏈條懲治違法犯罪提出了新的要求。

他表示,此次發佈的典型案例,對解決檢察辦案中指控證明犯罪難題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將以此次聯合發佈典型案例爲基礎,會同國家外匯局進一步加強執法司法協作,完善執法司法標準,依法懲治各類外匯違法犯罪活動,維護外匯市場健康秩序。

國家外匯局管理檢查司負責人介紹,當前外匯違法犯罪呈現新的趨勢和特點:一是資金跨境轉移更加隱蔽。地下錢莊非法買賣外匯更多采取跨境“對敲”模式,境內劃轉人民幣,境外劃轉外匯,境內外資金獨立循環,有意逃避監管視線。二是資金交易更加快速龐雜。銀行卡、POS機、網絡支付等支付結算工具便捷、高效,不法分子在全國範圍內多銀行、多層賬戶間清洗、分散、聚合資金,虛擬貨幣等新型支付手段更增加了資金劃轉的隱匿性。三是非法信息發佈傳播“社交媒體化”。社交網絡、直播平臺充斥大量信息,境外網站、聊天軟件提供私密交流工具,不法分子通過公開和私密聯絡發佈非法資金兌換招攬廣告,對接非法交易,被打擊封堵後,在極短時間內更換網址捲土重來。

他表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爲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外匯市場是我國金融市場重要組成部分,防範化解外部衝擊風險,維護外匯市場穩健運行,是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重要方面。下一步,國家外匯管理局將切實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部署和要求,嚴格執法、敢於亮劍,會同司法機關、公安機關保持對非法跨境金融活動的高壓打擊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