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尖子生”亮點紛呈,質升量穩下“新”風勁吹

日前,中國經濟“半年報”出爐,其中,外貿規模歷史同期首超21萬億元。整體表現向好,區域同樣亮點紛呈,今年上半年,廣東、浙江等傳統外貿大省表現強勢;中部安徽、西部廣西等貨物貿易進口規模創歷史新高。

歷史新高下推動全面開花

近幾天,全國海關陸續公佈了區域外貿數據,今年上半年,我國多區域、多省市均創下歷史同期新高。

傳統外貿大省繼續領跑全國外貿。今年上半年,廣東省和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外貿規模雙雙創歷史同期新高。今年以來,廣東外貿回升向好的態勢不斷鞏固:進出口4.37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3.8%,高出全國平均水平7.7個百分點,佔全國比重20.6%。同期,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外貿總值達4.2萬億元,佔同期全國進出口總值的19.8%。

外貿規模創新高的還有浙江。上半年,浙江全省進出口總值2.56萬億元,同比增長7.8%;出口總值1.90萬億元,增長8.6%;進口總值6625.9億元,增長5.5%。進出口、出口穩居全國第3位和第2位;進口居第5位。

中西部地區表現同樣可圈可點。今年上半年,安徽省機電產品佔出口比重七成,汽車及零配件貢獻最大,增長23.8%,拉動全省出口增長4.5個百分點。安徽省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967.8億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7.4%。其中,上半年及當月規模均位居中部地區第一。

廣西同期進出口總值3452.8億元,同比增長12%。上半年,廣西對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進出口佔比明顯提升,增長26.7%。其中,廣西對越南進出口保持強勁增勢,增速超三成,從單一經濟體看,越南已連續25年成爲廣西第一大貿易伙伴。

在世界經濟增長動能偏弱、外部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中國外貿出口質升量穩,進口規模穩步擴大,對經濟增長作出了積極貢獻。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表示,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6.1%,並創出同期歷史新高,二季度增長7.4%,超出市場預期。

新業態激發外貿強勁動能

細看各地成績單,外貿穩增長的態勢不僅表現在量上,更體現在結構上。

新興產業成爲推動出口增長的“主力軍”。今年上半年,京津冀區域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航空航天、汽車產業相關產品出口分別增長18.3%、16%、17.3%、54.6%,合計上拉京津冀出口整體增速5.3個百分點。

跨境電商等新業態創新發展。上半年,福建省跨境電商出口交易規模達1106.5億元,同比增長76%,創同期歷史新高;廣東省跨境電商規模已超過4200億元;烏魯木齊跨境電商貿易額同比增長4.8倍、市場採購貿易出口額比去年全年翻了6倍,成效遠超預期……新業態新模式動能強勁。

從整體來看,今年上半年,產業鏈更長、附加值相對較高的一般貿易進出口13.76萬億元,同比增長5.2%,佔我國外貿總值的65%;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機電產品佔出口比重近六成,其中,汽車、船舶、集成電路等產品出口額同比分別增長22.2%、91.1%、25.6%。

貿易結構變化,折射產業升級,也意味着產業鏈韌性更強。

“上半年,我國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爲13.9%,拉動GDP增長0.7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覈算司司長趙同錄表示,我國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對外貿易規模穩定增長,結構不斷優化,爲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作出積極貢獻。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新聞發言人高士旺表示,機電產品出口增長由多重因素促成,外部需求改善和國際補庫存是重要支撐,週期性行業復甦與上行、新技術新產品導入等因素刺激了部分行業需求釋放,我國機電行業供應鏈韌性和完整性有助於穩定和提升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

市場預期良好勢頭將延續

全球外需恢復仍然不穩,這依然是當前不容迴避的挑戰。與此同時,今年下半年歐美對華部分重點出口產品加徵關稅正式生效。對於外貿企業而言,挑戰仍存。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表示,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形勢仍然比較複雜,這主要表現在外需增勢並不穩固,主要市場補庫存力度和持續性有待觀察,加上地緣政治、貿易壁壘、航運價格等干擾因素增多,企業接單履約仍面臨較多不確定性。

“中國外貿的增長潛力依然值得期待。” 張建平認爲,儘管外部環境複雜多變,但依託強大的生產能力和政策支持,中國外貿有望保持穩健發展。中國外貿的綜合競爭力強勁,一旦全球經濟和市場需求趨於穩定,中國外貿的優勢和活力將會得到充分發展。

展望下半年,海關總署廣東分署指出,廣東外貿仍將面臨較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但在外部需求持續回暖、各項穩外貿扶持政策紅利不斷釋放、企業訂單增多等有利因素支撐下,預計總體將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稱,展望下半年,我國機電領域各細分行業的供應韌性和競爭力,將在全球經濟轉好與需求改善中進一步顯現。新興市場需求釋放、傳統優勢行業及新興行業出口仍有結構性增長、企業繼續深耕國際市場,將保證機電產品出口動能延續。

責編:李丹

校對:王朝全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繫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 Type="normal"@@-->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