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強勁復甦 航運“一箱難求”

(原標題:21V財經丨外貿強勁復甦,航運“一箱難求”,全球集裝箱運力大考)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趙衝久近日介紹,中國已經成爲世界上最具有影響力的水運大國港口規模居世界第一;海運船隊運力規模居世界第二;內河貨運量和通航里程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位;自動化碼頭的設計建造技術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2020全球港口貨物吞吐量前10名的港口,中國佔8席,國際海運承擔了我國約95%的外貿貨物運輸量,但全球集裝箱運力極度失衡。

外貿強勁復甦,航運“一箱難求”

去年開始,全世界生產都在減緩,中國的生產和需求卻節節攀升,月度出口連續一年保持正增長。隨着疫苗接種率上升,日增感染人數下降,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復甦,增加對中國終端消費品的需求;除此之外,印度東南亞等國,由於防疫力弱,生產陷入停滯狀態,只能將交接棒給中國。

疫情影響,全球外貿運力體系被打亂,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集裝箱空置率空前,大量空箱子堆積在港口,造成港口堵塞,而中國的中小外貿企業卻面臨着“無艙可訂”以及“甩櫃”等問題。7月2日,上海航運交易所公佈了最新一期SCFI(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高達3905.14,再創歷史新高,查詢“運去哪”平臺發現,一個40英尺貨櫃從上海運至鹿特丹價格是1.3萬美元,還不一定能夠訂到。中國由於抗擊疫情得力,生產需求逐步恢復,海外加大對中國進口商品單向路徑依賴,出口的集裝箱有去無回;歐美國家因爲疫情缺乏碼頭工人,港口效率低下,運費不斷上漲。

外貿企業等不及箱子運回來,只能重新購入新箱子,全世界有95%的集裝箱是在中國生產的,最大集裝箱製造商中集集團現在的一線工人天天加班,一週工作6天。今年一季度就賣出了45.0萬TEU,比去年直接翻了近2倍。

失衡的供應鏈推高運價體系,外貿企業夾縫生存

有錢還買不到艙位讓外貿企業叫苦連天。貨生產好了,訂不到艙位,訂到艙位,卻提不到櫃子,提到櫃子,卻又進不了碼頭,進了碼頭,船期又延誤。多少櫃子積壓在碼頭,苦苦等待着上船。下半年是航運的旺季,西方萬聖節、聖誕節等貨物都將會在8月陸續發出,貨物不能及時送達,可能會面臨着索賠,所以中小外貿企業即使頂着高昂的航運價格,壓縮了利潤空間,也要儘可能及時把貨物送達。

廣發證券研報表示:海運價格是今年以來全球通脹的重要推手。2020年,外貿企業因爲疫情生產陷入停滯,如今又面臨全要素成本上升,不僅是原材料,還包括人力、國際物流、海運等諸多方面;另外,歐美國家開動印鈔機,爲應對輸入性通脹,人民幣出現了升值,進一步擡高了匯率成本。

無艙可訂的困局根源在於疫情影響下失衡的全球供應鏈。由疫情造成的供應鏈失調對港口樞紐功能的衝擊系統性的,僅通過港口部門無法解決,必須從供應鏈整體入手,如建設智慧型港口、提升供應鏈上下游行業的協同水平、建立能快速響應的風險應對機制、引導大型物流企業延伸服務鏈條等。提升國際供應鏈的穩定,道阻且長,還需各國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