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促和俄烏 北京和平大國的宏願
社評
俄烏戰爭情勢對烏克蘭不利,美國國會抵制拜登援助烏克蘭,各種跡象顯示,烏克蘭的抵抗只會增加更多軍民傷亡,見不到將俄軍逐出領土的可能性。教宗出於悲天憫人的胸懷,呼籲烏克蘭要有「舉白旗」的勇氣,與俄羅斯展開和平對話。北京派出的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剛結束了第二輪穿梭外交,穿梭外交難度雖高,但隨着戰事發展與國際氛圍的變化,北京推動的和平外交或許在今年有機會看到成果。
烏克蘭受盡大國博弈折磨
去年烏克蘭秋季反攻受挫,時任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就指出,烏克蘭反攻行動並沒有「失敗」,但想把俄軍「逐出國境」的目標是「非常高的門檻」。這就預告了俄烏戰爭的終局結果,烏克蘭想要收復東部領土的機會渺茫,更遑論收回克里米亞。重要據點阿夫迪夫卡失守,更增添烏克蘭軍事反攻的難度。固然烏克蘭利用無人載具攻擊俄羅斯本土,造成設施與船艦的損傷,但都無法影響大局。在北約不出動部隊以及無法提供更多武器的情況下,不可能改變烏克蘭當前兵員不足與彈藥匱乏的根本問題。
烏克蘭人口已流失近半,根據去年底美國《時代週刊》的報導,烏克蘭軍隊平均年齡爲43歲,許多烏克蘭年輕男子不是戰死沙場就是外逃他鄉。數據顯示,雙方死傷合估超過50萬人。除非戰事升級,否則看不到前景的僵持與消耗,不僅造成更多軍民無意義的犧牲,也讓世界焦躁與不安。
法國總統馬克宏召集歐洲國家商討烏克蘭戰爭,會議上他表示,不應排除出動地面部隊進入烏克蘭,立刻引起軒然大波,美國、北約以及歐洲大國紛紛否認有此計劃,俄國更揚言不惜動用核子武器應付可能升高的戰事。
在不願見到更多無辜生命的消失,乃至人類走上毀滅的命運,教宗呼籲各方談判。他表示:「談判絕不是投降,而是避免讓國家走向自殺之路的勇氣」,「應該及時展開談判,找一個可以充當調解人的國家」。遺憾的是,教宗苦口婆心的規勸並未能敲醒相關國家政治人物的良心,反而招來強烈的反撲。
美國與歐盟知道,烏克蘭戰爭如果以羞辱的失敗收場,不僅會影響拜登的選情與美國的信譽,也會造成歐盟甚至北約的分裂。烏克蘭戰爭對美國而言變成了一場打不贏又輸不得的戰爭。在大國博弈的拉鋸中,烏克蘭人民只能繼續承受戰爭的折磨。
穿梭外交促重建國際秩序
其實早在去年底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訪美,就應該可以見到美國態度的轉變,連一向支持他的拜登總統也改口表示美國會盡力支持烏克蘭,而非之前所承諾的「盡其所需」。美國國內,特別是共和黨的選民愈來愈反對對烏克蘭的援助。參議院通過了拜登提出的600億美元援烏方案,但在共和黨主導下的衆議院遲遲未能過關。共和黨以改善邊境問題、內政優先爲由,有效阻擋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更是揚言,如果他上臺,24小時內就可以結束戰爭。
在這樣的國際氛圍下,中國在促進俄烏和談中的角色就漸漸凸顯出來。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日前赴俄羅斯、布魯塞爾、波蘭、烏克蘭、德國及法國訪問,展開第二輪「推動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穿梭外交」。從一些新聞訊息來看,李輝在莫斯科受到的禮遇與在基輔或布魯塞爾冷熱有別,在西方媒體的宣傳與敘事中,北京的立場仍受到質疑。
俄烏戰爭以來,中俄在經貿與軍事上的升溫,成爲西方批評的對象,但是以此懷疑李輝的「穿梭外交」並無意義。因爲俄烏戰後與俄國增加貿易的不只是中國,印度與土耳其都從中獲益。再者,西方也一直拿不出北京軍援莫斯科的證據,而且烏克蘭至今也沒有對北京惡言相向。
穿梭外交本就十分困難,以美國促和以巴經驗爲例,從早期季辛吉的大衛營談判到現在布林肯調解以哈衝突都困難重重,李輝「穿梭外交」的難度可想而知。但俄烏戰爭來到關鍵時刻,國際風向正在轉變,戰爭畢竟要在談判桌上才能結束,任何致力於和平的聲音與努力都應該被肯定與期待,若能有成,將是對重建碎片化國際秩序的貢獻,有助於中國和平大國形象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