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大陸貿易壁壘調查後座力強

旺報社評

大陸商務部無預警公告,將對臺灣限制大陸進口之2455項商品啓動貿易壁壘調查。突如其來的舉動,由於品項多、範圍廣,不僅相關業者人心惶惶,也引起各部會高度重視。經濟部長王美花在立院備詢時表示,願意在不設前提下,與陸方共同磋商協調,希冀可以降低此事件對臺灣經濟、產業及廠商的衝擊。而農委會也公開回應,兩岸皆爲WTO成員,雙方農畜產品貿易若有任何爭議,或許可先由雙邊管道進行協商討論。

嚴重影響臺灣經濟

從相關部會發言可以看出,民進黨政府即使再怎麼反中、抗中,也深知兩岸經貿關係盤根錯節,對臺灣經濟影響重大,因而不敢輕易反制,而希望以溝通方式降低衝擊。只是,在缺乏互信基礎下,陸方不見得買帳。而且,這起調查,是由大陸民間商會正式提交申請,大陸官方必須走完流程,不能說停就停。

這不免令人擔心,國際經濟環境愈加嚴峻,大陸又對臺啓動貿易壁壘調查,恐怕會對臺灣經濟造成更壞的影響。依據財政部統計,3月臺灣出口大幅衰退19.1%,已連續7個月衰退,而且年減幅創下2009年8月以來次高紀錄。其中對大陸及香港出口衰退達28.5%,是出口的重災區。固然跟去年高基期有關,但中美對抗升溫,臺灣對陸港出口主力電子零組件產品(主要爲半導體品項)受到波及,可能更是關鍵。

這時如果連農畜產品及金屬化工、紡織等傳統產業品項,因貿易壁壘調查而受到制裁,臺灣出口勢必進一步向下沉淪,進而影響經濟表現。特別是這次貿易壁壘調查,大陸總共列入2455項商品,品項之多確屬罕見。根據國貿局網站的數據,臺灣不准許(MW0)及有條件准許(MP1)大陸進口之產品共3248項,其中高達75.6%被大陸列入調查對象。換言之,幾乎把3/4的臺灣限制大陸進口貨品端上臺面。

一旦最終被認定存在貿易壁壘事實,陸方可能採取懲罰性關稅或限制性進口等措施,對臺灣出口及相關產業的衝擊不容小覷。畢竟過去類似的貿易壁壘或反傾銷調查,只是鎖定單項或同型態複數產品,查覈有無違反貿易平等待遇原則,或是否對在地產業與廠商造成實質損害,牽涉範圍不會太廣,影響也相對可控。但這次品項之多,恐難以一概而論。

應避免讓事件升級

大陸發動調查的時間點相當敏感,是否代表大陸對臺政策轉向?會不會取消惠臺與讓利措施?甚至ECFA的存續問題,都令人擔心。先不論難以估算的大陸惠臺與讓利好處,光是臺灣從ECFA早收清單獲得的效益(截至2022年底),歷年累積減免關稅金額高達93.87億美元,幾乎是臺灣減免大陸進口累積關稅9.81億美元的10倍。

若就整體貿易結構來看,大陸是臺灣主要貿易順差來源,近兩年對臺貢獻金額都超過千億美元(平均爲1025億美元),佔臺灣GDP比重平均高達13.4%,代表臺灣經濟成長與兩岸貿易有着密不可分關係。若最後演變成最壞結果,對陸貿易順差大幅減少或消失,將對臺灣經濟造成重大傷害。當然,調查纔剛開始,後續發展還有待觀察。不過,身爲主政者,也是引導臺灣經濟最重要的決策者,不能被動因應,而應主動與陸方溝通協商。

在官方缺乏互信基礎下,或許可以透過民間團體向陸方表達臺灣的關切。工總、三三會及工商協進會等民間團體將陸續訪陸,若能趁着馬前總統營造出的兩岸融冰氛圍,適度向陸方提出建言,未嘗不能化危機爲轉機。而站在北京的立場,如果兩岸真的一家親、血濃於水,更應審慎處理這起調查,避免讓事件升級。畢竟臺灣對大陸經濟發展有過貢獻,和善的兩岸經貿往來環境,不只臺灣可以得到好處,更有利於大陸經濟的長遠發展,這個簡單道理,北京應該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