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第一島鏈戰略觀已過時
社評
烏克蘭戰火日趨炙熱之際,美國總統拜登指派跨黨派資深代表團訪臺,由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率團,成員都是國防與國安前高階官員,媒體解讀代表拜登政府對臺灣堅若磐石的承諾。蔡總統「臺灣不是烏克蘭」餘音繞樑,神準預言普丁將攻打烏克蘭的拜登,是否擔心兩岸有事,因而緊急派員來臺「安撫」?
戰爭能量超越海權
當然,這也可能是美國過度緊張,畢竟大陸堅持和平統一方針不變,應該不至於趁歐洲之亂對臺採取過激的軍事行爲。臺灣國安高層也曾對外宣稱,臺灣地位重要,不可能像烏克蘭一樣任人宰割。
臺灣國安高層認爲兩岸不會發生戰事,不是因爲大陸堅持和平統一的「融合政策」,而是基於三個原因,認爲大陸不敢對臺動武:一是,臺灣是東亞第一島鏈要衝,對美國的重要性非烏克蘭可比擬;二是,臺海具天然屏障,美國對臺海安全承諾明確且堅定;三是,臺灣處於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儘管如此,國安高層仍認爲應嚴防中國的「認知作戰」,蔡總統會見美國代表團時,也強調要嚴防境外「認知戰」。
蔡政府不怕大陸對臺發動實體戰,卻擔心虛擬的「認知戰」,顯然針對的是「內部敵人」,與拜登對臺海情勢的關切點完全不同,至於美國所關切的臺海情勢,是否真的是如民進黨國安高層所認知,是因爲臺灣佔據第一島鏈重要位置,纔要派員到臺灣安撫人心呢?
過去我們認定臺灣在第一島鏈中的關鍵地位,主要是臺灣佔據第一島鏈的中樞,具有重要的戰略位置,掌握臺灣能有效遏止東海與南海咽喉的戰略通道,也與第二島鏈內海域形成有利航道,同時是前往遠洋的跳板。
只是,臺灣雖在第一島鏈佔據重要位置,但美國戰略家肯楠在冷戰前擬定圍堵戰略時,並未把臺灣畫入第一島鏈的防衛中,如果不是發生韓戰,臺灣的戰略地位可能還入不了美國政要的眼中。更重要的是,島鏈戰略的基礎,是立基於美國海權論馬漢的「海洋交通」概念,而海權論是一個「大國戰略」,主要針對大型國家,其資源與貿易由海上運輸較爲有效率的狀態,對於內陸國家或是海權小國來說,海權論僅有參考作用。
馬漢認爲要維護美國的安全,只有在歐亞大陸周邊建構島鏈戰略,防止歐亞大國對外擴張,才能讓美國的安全有所依靠。肯楠依據這個概念,以「抗蘇觀」作爲擬定島鏈的基礎。而東亞地區沿着大陸所形成的第一島鏈,就成爲肯楠圍堵戰略的重要地緣架構。第一島鏈的建構是圍繞「抗蘇觀」而不是要圍堵中國大陸,這也是臺灣沒有被列入島鏈之中,以及後來尼克森可以祭出「聯中制蘇」戰略之故。
主政者應維護和平
更重要的是,第一島鏈的地緣戰略建構,是大航海時代的觀念,如今戰爭的能量已經超越海權,跨越陸、海、空、天、電、網的多維方向發展,單獨想依靠島鏈的地緣戰略圍堵中國東出太平洋,將逐漸落後於現實。
當然,兩岸隔着有「天塹」之稱的臺灣海峽,不至於像烏克蘭般讓俄軍坦克任意馳騁。但海峽作爲防衛的概念,是跟第一島鏈的地緣戰略連結在一起,如今大陸海空軍跨越第一島鏈易如反掌,一旦大陸做出選擇,不但臺海「天塹」功能立刻消失,第一島鏈作用也不復存在。
臺灣因而有一種玉石俱焚的思考,也就是大陸若發動攻臺戰,不惜以飛彈摧毀大陸的一線城市,甚至是三峽大壩。美國的一些所謂戰略家,更提出臺灣可以「自宮」,自毀「護國神山」臺積電,讓大陸得不到攻臺的利益。這些只能說是一些餿主意,無法真正保衛臺灣安全。兩岸最好的結局不是打仗,而是和平。當臺灣一些媒體還在倡議「想要和平,先準備戰爭」的時候,有沒有考慮臺灣年輕人到底有多少人願意上戰場,還是認定美國一定會幫臺灣打仗,這在烏克蘭戰爭中都已經看得清清楚楚。
臺灣要拋棄舊的地緣戰略觀,不必在戰爭與和平的二分法中做選擇。既然大陸對臺有和平的方針,臺灣是否更應在和平的空間裡創造思考,主政者不該總是想要把子弟兵推向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