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立足臺灣大共識 應對民主內戰

社評

賴總統界定大陸爲「境外敵對勢力」,恢復軍事審判、大幅限縮兩岸交流,臺灣將進入「準戰時體制」。若立法院大罷免成功,相關法案逐一通過,行政權與司法權就可限制人民赴大陸的權利、嚴審兩岸交流與相關言論,並不可避免地「武器化」,成爲狙擊藍白政治人物與兩岸交流支持者的工具。

境外敵對勢力說 危險

不論是在經濟面緊縮兩岸連結,或在法制面強推赴陸披露機制,或呼籲加強「中國識讀」、舉報他人「統戰」行爲,都將製造寒蟬與公審效應。兩岸自2008年改善關係以來所獲得的成果和善意累積均將受損。賴總統的宣示即使不是恢復戒嚴,也是「準戒嚴」,人民的憲法權利將大受限縮。

在野陣營針對賴清德所發起的「民主內戰」,雖冠以「威權復辟」、「超級獨裁」等負面詞語,並醞釀以公投、倒閣和解散國會等手段反制。但歸根結柢,要與賴政府不惜掀起民主內戰、斲傷兩岸關係既有成果相抗衡,光是對賴清德貼標籤是不夠的,還需要針對國際與大陸新情勢,爲人民提出可行、各方可接受、和民進黨有區隔的選項。

川普政府的世界觀與全球佈局與拜登政府截然不同,川普對普丁與習近平的友善、對烏克蘭與歐盟的冷酷、對日本的冷漠令世人震驚不已,在他眼中臺灣只是書桌上的「筆尖」,多次拒絕對是否出兵護臺表態,臺美關係是否生變,國人深感不安。

而中國大陸將如何應對川普新局?如何拚消費、擴內需、救經濟?對臺灣影響如何?川習會談若成局會不會達成「美中大交易」?臺灣會不會成爲大交易的籌碼?全球新格局下兩岸理想的互動模式爲何?民心迷惑不安之際,在野陣營對這些問題應提出具體的主張,纔有機會在即將來到的大罷免、公投或立法院改選等民主競爭中求勝,進而挽救臺灣免於「準戒嚴」。

檢視臺灣解除戒嚴40餘年來歷次選舉結果與民調數據,民意雖如流水,政黨多次輪替,但大致可歸納出3個長期的民意趨勢,始終擁有超過8成民意支持。第一,不願打仗,不論發生戰爭的理由爲何。第二,不願、害怕接受大陸統治。第三,珍惜憲政和法律秩序所奠基的生活,特別是相對平等、透明和去威權的政府與社會關係。

在野應提三不變 避戰

無論任何政黨、任何競選首長職務的人,其主張與政策都必須符合這3條界線,或可稱之爲「臺灣社會三共識」。超出這三點,不論是爲臺獨一戰,或放棄現有體制避戰,都會被民意浪潮淹滅。賴政府千方百計在憲政體制內以法治手段排除大陸影響力,代表民進黨不挑戰「三共識」,以憲政民主手段鞏固主權,但民進黨並未放棄臺獨黨綱,民共毫無互信可言,「依憲護主權」不表示臺海無事。

藍白和大陸有一定的互信基礎,針對賴政府可能把臺海帶入「準戰爭」的所有應對策略,更應立基於「三共識」才能爭取多數民意認同。秉持臺灣三共識,在野陣營可相應提出「三不變」:第一,是臺海和平穩定、不起戰火現狀不能變。第二,臺灣社會享有的自由、民主成果和法治基礎不能變。第三,以中華民國憲法爲依歸,由憲法體制所定義的兩岸定位不能變。承諾在「三不變」前提下與大陸重建和平發展關係。

「三不變」既能滿足多數人民對和平穩定和政治社會自由現狀的珍視,也符合各大政黨所恪遵的憲法精神,更可超越「九二共識」定義之爭;而其內蘊的兩岸歷史連結與互不視爲外國的主權觀,當可爲大陸所接受。

大陸官方從未宣稱要以自己的制度統治臺灣,也沒有宣告要抹除現有政軍經體制,愈來愈硬的外交攻勢與軍演是防備民進黨實現法理臺獨,而非敵視臺灣。大陸雖大、臺灣雖小,但臺灣不缺籌碼,除了經濟、社會發展所累積的種種軟實力外,臺灣特色的制度和生活方式,在兩岸和平競爭過程中更是籌碼。立基於「三共識」上的「三不變」,能夠阻止兩岸被賴政府拖入戰火、萬劫不復的立竿見影之策。

賴總統就職前夕宣示要「國家重建、社會改造,洗滌人心」,行動已經開始,藍白光拿出「民生法案」,而沒有同等高度的主張與對策是抵擋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