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兩岸關係好 臺灣經濟好

社評

兩岸關係和臺灣經濟到底是什麼關係?是正相關或負相關?一位知名財經媒體人日前發表文章,說兩岸關係最美好的時候,卻是臺灣經濟最差的時候,2015年陸客來臺創418萬人次歷史紀錄,是兩岸關係最好的一年,但該年臺灣經濟成長寫下2008年金融海嘯後最慘紀錄,僅1.47%,可見兩岸關係好,臺灣經濟反而差。

陸客不來 經濟更慘

就此數據而論,推論看似無誤,但犯了查證錯誤與邏輯謬誤的毛病。2015年臺灣經濟成長率1.47%,是馬政府時期最差,但2023年的蔡政府時代僅1.31%,可見2015年並非臺灣金融海嘯後最糟一年。

在邏輯推論上,以一年的數字論斷兩岸關係與臺灣經濟的長期關聯性,除了不嚴謹外,還犯了滑坡謬誤的毛病。依其推論,2023年兩岸關係跌落谷底,陸客來臺僅23萬人,較疫情前大減超過9成,那麼,臺灣經濟應該起飛,怎麼會只有1.31%,還創下14年新低?可見其謬誤。2015年臺灣經濟成長低迷,是出口大幅衰退所致,是國際大環境因素使然,並非單純由兩岸因素造成。根據財政部統計,2015年這波出口衰退長達17個月,是史上最長出口衰退期。伴隨出口嚴重衰退,民間投資無處使力,經濟表現進一步受到拖累。

細究當年經濟成長率內涵,經濟成長貢獻幾乎都來自消費。整體消費貢獻率達103%,淨出口貢獻率負41.5%。若無內需消費支撐,經濟將跟着出口減少而步入衰退。這也不禁令人想問,當年國際景氣不佳,臺灣內需消費爲何如此強勁?答案是,兩岸關係好,418萬陸客來消費。

2015年若非400多萬陸客來臺消費,臺灣經濟會很慘,應足以反證「兩岸關係好,臺灣經濟反而差」論點站不住腳。再把時間拉長來看,兩岸自1988年開放貿易往來、1991年允許臺商對陸投資後,兩岸關係日漸和緩,讓兩岸經濟走向良性互動,也讓臺灣經濟表現更上層樓,這是不爭的事實。

以1988年兩岸貿易正式開放爲起始點,做簡單的區分與四則運算。民進黨兩度執政期間(2001-2008年、2017-2023年),兩岸關係惡化,這兩段期間臺灣經濟成長率平均3.81%;國民黨執政(1988-2000年、2009-2016年),兩岸關係和緩,臺灣經濟成長率平均5.46%。兩相對比可以證明,兩岸關係好,臺灣經濟好。

藉助大陸 提升內需

520將屆,新政府能否修復兩岸關係,讓兩岸經貿重回交流正軌,不只攸關未來臺灣經濟表現,也是臺灣廣大民衆與企業的心聲。近期菱傳媒公佈的一份民調清楚顯示,高達41.3%的民衆認爲賴政府上臺後,最應該優先解決的問題,就是兩岸之間的緊張關係。稍早臺灣民意基金會的調查也指出,高達48%民衆不滿意蔡政府處理兩岸關係方面的表現。顯見兩岸關係的改善,對絕大多數臺灣民衆而言,都是樂觀其成。

兩岸緊緊相鄰,經濟關係緊密,大陸經濟雖遭遇逆風,但基礎深厚,每年至少仍能維持5%以上的成長,兩岸關係良窳對臺灣經濟至關重要。不僅兩岸經貿往來要正常化,包括陸客在內的兩岸人員往來更要開放。國際經濟復甦動能疲軟之際,內需消費就更重要。若能把握馬習二會大陸遞出的橄欖枝,適時開放陸客來臺,將對內需消費大大加分,更進一步拉擡經濟成長。

兩岸經貿早已高度融合,正慢慢形成一個共同體,2018年主計處曾估算,大陸對臺灣經濟的影響約爲美國的4倍。近來臺灣對美出口比重攀升,但高度集中於資通與視聽產品,比重將近7成,絕非健康的結構,臺灣需要藉助大陸經濟提升傳統制造業國際競爭力與內需消費。臺灣經濟不能僅靠向美國,臺美、兩岸應適度平衡,這個顯而易見的事實,不能假裝看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