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軍:體育好的人心理更健康

12月22日,第十三屆本站教育金翼獎在北京隆重舉行。在主題演講環節,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殿軍帶來主題爲《打通體教融合的難點和痛點》的分享。

王殿軍提到:

體育是唯一的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畢業連續開設的課程。

體育是強大心理最好的教育,也是提高智商和情商最好的途徑。

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傳統模式不好使,離開常規教育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沒前途,一定要開創體教融合、培養競技體育後備人才的新局面。

以下爲王殿軍主題分享內容,經本站教育編輯整理:

王殿軍:各位嘉賓好,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體教融合的事。

關於體育,有人認爲它重要,有人認爲它不重要。認爲它重要的人中,還有很多不重視。特別是很多校長說體育相當重要,教育方針都規定了,能不重要嗎。但是,這個重要性僅體現在課表上,卻沒有落實到行動上。剛纔陶勇醫生提到挫折教育不太好搞,其實在學校裡只要把體育落實到位,挫折教育就可以搞。打球的時候不可能一直贏,總有一方要輸,輸了不就是挫折教育嗎?打不過別人就失敗了,不就是挫折教育嗎?

體教融合,在清華附中最主要是強調要給國家培養一批運動員,最好培養幾個世界冠軍。一些人認爲世界冠軍只有在運動隊裡產生,其實不是,你看一下楊倩的成長經歷,就是一個正常的學生。

體教融合本來不應該提,體育就是教育的一部分,“德智體美勞”裡有“體”。李校長是我們的老前輩,他對培養人有見地、有實踐,他的書我專門讀過。真正的教育家會給孩子提供全面發展的平臺、資源和機會,絕對不會只重視文化課成績,而是五育並舉。一個人從小到大都開的課程只有體育,一直延續到大學畢業,一直在學。體育對人格、品格、心智培養作用都是很大的。體育真的不僅僅是讓身體健康,體育好的人心理更健康。只要重視體育,眼睛不會有問題,心靈更不會有問題。

蔡元培說“完全人格,首在體育”。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要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他把人格和意志與體育相聯繫。體育可以解決育人的許多別的學科解決不了的問題。不重視體育的學校不是一個好學校,不重視體育的校長也不是合格的校長。

我們遠遠低估了體育的價值,往往一提到體育就是能鍛鍊身體。當然,體育比較顯性的作用是身體健康。一個人一生如果有一個體育愛好,幸福指數就會大大提高。體育還有一個重要的價值,那就是:體育抓得好,孩子會越來越聰明。有一本書叫《體育運動與大腦》,裡面講運動的人大腦發育得更好,會更聰明。既然體育如此重要,那麼多老師爲什麼不重視?我猜測,可能是他們認爲體育耽誤時間,充滿危險。跑步時絆倒把牙磕掉,家長就有可能鬧事。單雙槓、跳馬,凡是有點危險的體育項目都沒有了,很多學校不敢搞春遊了。有人會問,你敢嗎?我說我敢。我帶着孩子穿沙漠,我親自跟大家一起用好幾天穿越庫布奇沙漠。提前把各種危險考慮到,中間很多孩子掉隊、受傷,受傷了就救治,沒什麼大不了的。

我研究了幾個世界體育強國,他們的運動員都是從正規的學校,或者叫常規的學校畢業的,很少說是來自哪個體校或哪個職業俱樂部的。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最主要的就是因爲他們堅持體育和教育並重,認爲運動員的培養不光有體育,還有教育。

在學校教育裡,應該做好做三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育人的功能,剛纔說過了,不再展開;第二,培養一生的習慣和愛好。現在很多人業餘時間天天拿着手機,朋友圈刷個沒完沒了,打羽毛球不會,籃球不會,足球不會,網球不會。這樣的生活不健康也缺少樂趣。其實常規的學校還有一項艱鉅的任務,就是發現具有體育天賦的苗子,把他培養成優秀的運動員。清華附中的體育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面向全體學生,第二個層次,發展孩子們對某項運動的興趣,培養一項伴隨終身的體育愛好,第三個層次,發掘好苗子,培養專業運動員。

我們國家的足球爲什麼老是不行,人口比哪個國家都多,但是老是踢不過人家。爲什麼培養不出優秀的足球運動員?缺的是教育而不是體育,光天天訓練是不行的。普通學校教育很強,但是培養競技體育人才,一沒有教練,二沒有條件,三沒有苗子。你需要一羣特別好的苗子,需要優秀的運動員,需要優秀的專業教練,需要場地,還有理念。這些東西沒有,普通學校就培養不了專業運動員。普通的學校培養不出來競技體育人才的原因,簡單地說,就是教育強、體育專業弱。

專門的體校倒是什麼都有,但是缺少良好的教育環境。體校的學生一天訓練五六個小時甚至七八個小時,文化課就是隨便應付,到最後這些孩子腦子裡、生活中,除了體育什麼都沒有,這樣的人不可能成爲偉大的運動員。加強體教融合,就要能讓常規學校在做好學校體育教育的同時,還能具備培養專業人才的條件。

我在清華附中一直特別重視體育,我們有一個馬約翰體育特長班,就是把有天賦的孩子統一集中到清華附中來,學習抓得緊,品德修養抓得緊。今年夏天東京奧運會,清華附中校友拿了四塊金牌。我們還給國家隊送了很多隊員,比如國家女籃中鋒,國家女籃三名隊員來自清華附中。

只要我們理念對,一個學校也可以培養出偉大的運動員。我最近爲了證明體教融合好,組織了一次學校隊和專業隊比賽,進行了兩屆比賽,我們贏了。姚明兩次都參加了,事後他跟我說:王校長,你們孩子打球打的聰明。我們學校的足球前些年纔開始做,前幾天告訴我已經獲得北京冠軍了。這些運動員平時正常上課,訓練的時候到場地訓練,教練很好,理念一流、學習一流、環境一流。我認爲,體教融合正確道路是學校的常規教育+專業體育訓練或者體育俱樂部。

以奧運冠軍楊倩爲例,楊倩同學原來是我們2015級馬班(馬約翰體育特長班)的一個普普通通的學生。她第二學期才從外地轉過來,讀了高一高二高三,嚴格按照清華大學的體育特長生招生,進行專業測試和成績測試,比一般優秀運動員分數要高七八十分,學習非常好,心理素質也特別好。她剛到班裡的時候,搞什麼活動都躲在後面,很不自信,也不愛說話,後來慢慢地融入班集體,在班裡特別有人緣,特別自信,也可以大大方方地演講。她是一邊學習,一邊訓練,早上上完所有的課,吃完午飯再上兩節課,再到大學訓練,然後上晚自習,她的訓練時間比專業運動員少得多。

學習和訓練不是越多越好,專業隊過度訓練非常嚴重。在教育當中成就人的品格、人的意志和性格,修養較高的人就比較沉穩,這都是優秀運動員必要的品質。我們的體育不光要融入教育,專業運動員培養也得依託教育,獨立搞體育人才培養,註定不會很理想。我希望常規學校和專業競技體育真正能做到體教融合,互相的配合,爲成就體育強國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