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幹任/吳清友與羅四維神父—爲臺灣奉獻的偉大靈魂

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創辦誠品,爲臺灣文化出版事業注入一股活力。(圖/視覺中國CFP)

不久前,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和輔大社會系創系人羅四維神父,在同一周內接連過世。

吳清友的大名自然全臺皆知,知道羅四維神父的人可能就沒那麼多了。不過,雖然社會知名度有別,但歸結起來,兩位有一個共通的特點,都是將原本可以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好的時間跟經歷,奉獻給了臺灣社會的了不起人物

吳清友在三十多歲的年紀,在事業上擁有了驚人的成就,又因爲當年臺灣房地產隨着經濟起飛,投資眼光得宜,賺進了不少財富。據他自己估算,10億身家是跑不了。民國70、80年代的10億身家是很驚人的財富。

然而,一次旅英公務行程,卻讓他的人生有了完全不一樣的選擇。原本打算花費35萬英鎊買下自己喜愛的雕刻家作品,卻因爲接待者起初聽聞其來自臺灣而面有難色。雖然後來得知吳清友真心喜歡作者的作品且也同意販售,但他卻決定拿這筆錢做更有意義的事情。那就是後來的誠品書店。

由於當初是抱持着虧損也沒關係的心情投入的,沒想到一虧就是15年。試想,一個事業有成的大老闆,38歲時創辦一家書店,接連15年都虧錢,也就是一路虧到55歲,他卻始終沒有放棄,不曾想過要結束,只是不斷地思考如何求活

如今的誠品是能夠賺錢了,卻也因此招來非議。我不懂,做生意賺錢不是天經地義,爲何投身文化事業賺了錢卻會被非議?企業不賺錢,能夠支撐那些賠錢的書店部門,提供臺灣的愛書人良好的閱讀環境嗎?況且,賺錢的部門都是正當生意,也沒有人強迫你非消費不可?

比起明明大賺一百多億卻只因爲急診虧兩億就想結束的醫院,誠品算是非常有誠意的吧?當然,吳清友並不在乎外界的評語,當初創辦誠品,無非就是希望能夠爲臺灣的文化與出版事業注入一股活力。

實際上也真是如此,而且不光是有形的書店,更因爲誠品的存在,爲臺灣培育了許許多多日後投身文化與出版事業的人才。這些無形資產更是吳清友留給臺灣的寶貴禮物。他以一介私人企業家身分,對臺灣社會的出版與文化所做出的貢獻,所帶動的影響,着實無法計數,令人佩服。

另一位奉獻自己的羅四維神父,1960年代隻身來到臺灣,1972年創辦輔大社會系(當時是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同在社會系),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奠定臺灣社工基礎的先驅,數十年來爲臺灣社工界培育無數英才。其所倡導的引導式教學,還有可以帶學生出國交流拓展視野研討課程,1980年代就引入蘋果電腦做爲教學與學習工具,強調多思考、多發問、直接閱讀英文等等,幫助了許許多多的學子,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讓人感念至今。

▲羅四維神父1972年創辦輔大社會系,數十年來爲臺灣社工界培育無數英才,7月22日清晨病逝。(圖/新北市社會局提供)

吳清友和羅四維神父兩位都是曾經影響我年少人生的重要人物,吳先生是我第一份正式工作的大老闆,因爲他創辦了誠品書店才讓我有機會在誠品工作;羅四維神父則是我大學時代的老師,我自己大學時代也修過羅四維神父的課程,因而有機會前往越南菲律賓與亞洲學生交流,拓展視野。學生時代的東南亞行,看見了許多社會學課本上所探討研究的真實,堪稱我的思想啓蒙之旅。

臺灣從來就不是一個安穩而健全的環境,戰後至今的臺灣,每個時期都有每個時期的困難需要面對和克服。過去的臺灣之所以能夠取得傲人傑出成就,其中一部分的原因,是有許許多多像吳清友和羅四維神父這樣熱愛臺灣,願意奉獻出自己的時間精力和財富,無私的幫助臺灣社會成長的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默默耕耘與努力。

謝謝吳清友和羅四維神父,你們無私爲臺灣奉獻的靈魂,我相信許多人看見了,被感動並且願意繼承下去。

這些年,許多人在談臺灣的困境如何解決的問題,我不免想,如果有更多人願意留下來爲臺灣的前途打拚,應該會很有希望。政府能夠做得,毋寧就是在制度設計上可以更方便真心熱愛臺灣的人留下來,並且嚴厲的防堵那些只想佔臺灣便宜、掏空臺灣的人巧取豪奪,當愛臺灣且願意留下來的人越多,當只想掏空臺灣的人越難以如願,相信假以時日,臺灣社會會變得很不一樣。

好文推薦

王幹任博愛座,社會資源分配的象徵符號之戰

王幹任/排隊吃一蘭 是跟風還是犯傻?

王幹任/瞧不起滷肉飯,別說你懂大數據

王幹任/如果你家房子「被古蹟」了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王幹任,職業作家,專事時事評論寫作,主持部落格「敦南新生活」同時,也是讀思寫文字溝通表達力專業講師。以上爲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