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一圓詩人夢 樹說臺灣史

文史工作者王浩一與臺南神學院雞蛋花樹合影,樹種來自墨西哥,漳州人稱爲香茉莉。(有鹿文化提供)

臺南延平郡王祠後院有一棵老樹蘭,超過百年,樹苗從廈門而來,植在風水寶地。文史工作者王浩一查遍文獻,知曉是沈葆楨建立祠院而種,再細細探索,原來當年鄭成功立足臺灣,想念家鄉,引進了含笑、夜合花、玉蘭花跟樹蘭,同爲廈門人的沈葆楨在建廟時便爲鄭成功植上一株樹蘭,彷彿英雄相惜的隱語。

從樹的身世窺見人文,探照歷史,文史工作者王浩一出版《當老樹在說話》,書寫臺南的樹木,從沈葆楨與樹蘭、八田與一和南洋櫻,王浩一的文字帶着讀者重返歷史現場,讀着每一棵老樹、宛如一頁頁史詩。有趣的是,王浩一總能以當代語言詮釋這些遠古的老故事,讓這些樹木重新活在人們心中。

從墳前樹開始說起,王浩一說皇帝爲陵,平民爲墓,只有聖人才能成林,「孔子的陵墓就是孔林,種的是楷樹;還有周公的墓前則種楷樹,現在已經絕跡,但兩字合成楷模,這樣瞭解之後,就知道這詞是木字邊,不會再搞錯。」王浩一也說,把稿件交付刊印叫做「付梓」,「原來伍子胥在吳王夫差送劍賜死時,只說在墳上種上梓木,梓木不裂不蛀不變形,不怕潮也不怕乾燥,也可以看見伍子胥之恨。」

「這是我的私密書寫,一圓我想做詩人的夢想。」王浩一說,從以前就自己寫詩,知道自己不是詩人的料,還好遇到出版人兼詩人許悔之,滿口答應,「希望讀者從我的書可以更瞭解樹背後的歷史,這樣以後在樹蔭之下,能低頭沉思,想起這些前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