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維護航空安全需國際社會通力合作
來源:環球時報
俄羅斯總統普京28日就一架阿塞拜疆航空公司失事客機曾在俄領空受到物理和技術干擾致歉。同一天,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對媒體講述了他“死裡逃生”的經歷,起因是26日以色列對也門首都薩那機場的空襲,差點令譚德塞遭導彈擊中。可以看到,國際航空安全如今面臨着罕見的挑戰,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衝突與緊張局勢直接威脅到全球航空運輸的安全性。
航空運輸的全球性和跨國界特性,使得航空安全成爲國際性問題。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的數據,2025年全球航空乘客量可能突破50億人次,航空運輸已經成爲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航空安全不僅僅是國家內部事務,還涉及跨國界的合作、規範和共同治理。全球航空安全的維護不僅是爲了保障乘客和機組人員的生命安全,更是促進國際交流與經濟全球化的重要保障。
在全球範圍內,航空安全的保障依賴於一系列國際法規和公約。這些公約的目的是通過制定統一的安全標準和操作程序,以確保航空運輸的安全與高效。1944年成立的國際民航組織,以及190多個國家批准或加入的《國際民用航空公約》,爲國際航空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國際保證。《國際民用航空公約》明確規定了國際航空安全的基本框架,其中最重要的原則之一是“民用航空不得受軍事衝突的影響”。在戰爭或衝突地區,軍事力量不應攻擊或干擾民用航空器的正常飛行。
除了國際民航組織和《國際民用航空公約》,國際航空運輸協會也在推動全球航空安全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國際航空運輸協會不僅制定了航空運營商的安全管理標準,還開展了廣泛的航空安全培訓和應急演練,以增強航空公司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此外,聯合國安理會及其下屬的各個委員會,也在努力通過多邊外交途徑減少軍事衝突對民用航空的影響,並制定了一些國際公約和決議來保護民用航空器的安全。
儘管國際社會不斷加強合作,確保航空領域的安全,但現實情況中面臨的挑戰仍不容忽視。
首先,隨着地緣政治風險的上升,衝突地區的民航飛行安全受到威脅。歷史上多次發生民航客機被交戰區域防空火力擊落的事件,比如1973年利比亞阿拉伯航空一架客機,被以色列“誤擊”墜毀。近年來,隨着俄烏衝突和巴以衝突的持續,尤其是衝突範圍不斷擴大,戰區航空安全也面臨更大的挑戰。
其次,航空領域的安全標準和監控機制雖較爲完善,但全球各國的執行力和標準化程度並不一致。某些國家和地區由於政治、軍事或經濟因素,可能未能按照國際標準實施有效的航空安全保障措施。例如,在一些衝突地區,國際航空公司可能面臨飛行路線限制或空域安全不明確的問題,這對航空安全構成了額外的隱患。
最後,國際政治的紛爭與對立,影響了航空安全領域的國際合作。航空安全需要不同國家,尤其是相關航路沿線的國家之間,在航空器空域、信號識別、降落救援等領域的密切合作。但是由於一些國家之間以及國家內部,不同的陣營、派系對立,導致相關的國際航空安全合作無法開展。
爲了應對國際航空安全面臨的挑戰,國際社會必須採取多方面的行動,進一步加強航空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尤其是在相關的衝突區域上空,國際社會應積極協調,設立“安全航道”,以避免民用航班遭到威脅或者誤擊。正如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所強調的,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航空安全不僅關乎單一國家的利益,它涉及到跨國界的合作、信任和共同利益。因此,亟待國際社會共同努力,解決航空安全面臨的嚴峻挑戰。(作者是西北大學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全球化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