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櫟鑫笑到脫臼,“笑掉下巴”原來是真的

“笑掉下巴”原來是真實的。

近日,在一檔綜藝節目上,王櫟鑫笑到下巴脫臼,他也因此喜提熱搜,成爲綜藝笑脫臼第一人。

這樣猝不及防的尷尬在生活中許多人都會碰到,臨牀上稱其爲顳下頜關節脫位,其中,以前方脫位最爲常見,俗稱“掉下巴”。

顳下頜關節(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脫位是指髁突脫出關節窩以外,超過了關節運動的正常範圍,不能自行復位,可分爲前脫位、後脫位、上脫位、內側或外側脫位,最常見的是前脫位,單雙側均可累及。脫位反覆發作稱爲複發性脫位或習慣性脫位,脫位數週尚未復位則爲慢性或陳舊性脫位。

顳下頜關節脫位的誘因

顳下頜關節脫位一般多是顳下頜關節紊亂引起的,例如咀嚼肌紊亂、關節結構紊亂等。

在造成顳下頜關節脫位的誘因中,以張口過大爲主要因素,人張開嘴巴的時候,如果受到外力的瞬間衝擊,極易導致顳下頜關節發生脫位,這種脫位屬於急性脫位。

處於張開狀態或者張口力度過大也可能導致關節錯位。顳下頜關節脫位的另一主要誘因是打哈欠,因 21 ~ 30 歲年齡段患者通常屬於上班族,身體處於過度疲勞狀態,當突然很用力打呵欠時,很容易發生顳下頜關節脫位。由於打呵欠導致的顳下頜關節脫位佔所有因素將近一半,爲 48. 89% ,由於突然哈哈大笑導致顳下頜關節脫位的概率則佔比爲 28. 89% 。這些都和患者的疲勞程度有關。

研究認爲,張口程度過大,會使髁突和關節盤脫離關窩併發生向前移動,移到關節結節下方時停止運動,對於顳頜關節功能不全的病人來說,其翼外肌將會持續收縮以至於把髁突過度的往前拉伸,致使髁突和關節結髮生錯位,在這個過程中閉頜肌羣也會參與其中,其會出現反射性攣縮,使得髁突位於關節結節前方,最終導致關節錯位形成,無法自行糾正。

臨牀表現

1、急性前脫位

患者表現爲不能閉口,前牙開牙合,下頜中線偏向健側,後牙早接觸。雙側脫位患者語言不清,唾液外流,面下1/3變長。檢查可見雙側髁突突出於關節結節前下方,喙突突出於顴骨之下。關節區與咀嚼肌疼痛,特別在復位時明顯。

2、複發性脫位

反覆出現急性前脫位的症狀,患者不敢張大口。復位較容易,患者可自行手法復位。

3、陳舊性脫位

臨牀表現與急性前脫位相似,但顳下頜關節和咀嚼肌無明顯疼痛,下頜有一定的活動度,可進行開閉口運動。

4、雙側急性前脫位

(1)下頜運動異常,患者呈開口狀,不能閉口,唾液外流,語言不清,咀嚼和吞嚥均有困難;

(2)下頜前伸,兩頰變平,因此臉型也相應變長;

(3)因髁突脫位,耳屏前方觸診有凹陷,在顴弓下可觸到脫位的髁突。

單側急性前脫位的症狀與雙側急性前脫位類同,只是以上症狀顯示在患側,頦部中線及下前牙中線偏向健側,健側後牙反合。

併發症

該病的併發症相對來說並不嚴重,主要是出現語言不清,唾液外流,咀嚼、吞嚥困難等。另外對一些誤診或治療不及時的患者,有可能造成長期關節脫位的痛苦,特別是精神病患容易發生誤診、漏診的情況。

保守治療

1、手法復位

手法復位包括口內法、口外法,以及各種改良方法,這些方法適用於脫位時間較短,關節周圍無明顯纖維粘連、關節韌帶及關節囊無鬆弛的情況,需要患者的高度配合。

顳下頜關節前脫位口外復位法:

囑患者取坐位,適當放鬆面部肌肉,確定下頜骨髁狀突出位置,並指導患者進行閉嘴及張嘴動作放鬆面部肌肉,然後以大拇指與十指之間的虎口向後向下推髁狀突。以食指與中指拖下頜骨向前向上拖動,將髁狀突復位在下頜窩。

顳下頜關節前脫位口內復位治療:

術者將大拇指伸進患者口內至磨牙位置,其他4個手指拖下頜體,拇指往下後方壓住下頜骨,其他4個手指向上推動頦部。雙手逐漸增大力量至復位成功。

所有患者復位後暫時不要過度張嘴,拒絕食用較硬食物。

脫位時間較長,咀嚼肌發生嚴重痙攣或者關節局部紅腫、疼痛,患者配合度較差,直接手法復位困難,宜對關節進行局部熱敷封閉後、鎮靜條件下復位。在上述方法無效時,可考慮全麻下配合肌肉鬆弛劑進行復位。

2、頜間牽引

若手法復位失敗或患者存在全麻及手術禁忌,可採用正畸頜間牽引。當牙列完整時,可使用牙弓夾板固定上下頜牙列 ;當牙列缺損或缺失時,則需要在上下頜骨內植入頜間固定螺釘進行牽引。

需要注意的是,對骨質疏鬆或骨質條件差的患者效果較差。

無論採用何種方法,下頜復位後,爲了修復被過度牽拉的韌帶、關節盤附着以及關節囊,需限制下頜運動 2~3 w,常見顱頜繃帶固定。

3、注射治療

對於複發性或習慣性脫位,存在關節韌帶或關節囊鬆弛、翼外肌亢進,導致髁突運動過度。單純復位後限制下頜運動不能減少脫位復發次數,可採用注射治療,主要注射材料分爲硬化劑、肉毒素和自體血 3 類。

(1)硬化劑注射

臨牀常用硬化劑爲 5% 魚肝油酸鈉、50% 葡萄糖,主要作用是引起囊內纖維化,限制下頜運動,緩解脫位復發。但硬化劑可能導致關節滑膜、纖維軟骨病理改變,存在不可逆的 張口受限、纖維性強直以及面神經損傷的風險。

(2)肉毒素注射

當翼外肌功能亢進或存在口頜系統肌張力障礙導致髁突運動過度,形成習慣性脫位,或由於年齡的限制,關節未發育完全,不宜採用手術方法防止脫位時,可採用肉毒素注射治療。

肉毒素注射是一種保守、安全、姑息的選擇,潛在缺點是其效果不是立即顯現或持續長久,肌肉活動減弱可能在 4~7 d 內不明顯,約 3~4 個月效果減弱,需要重複注射,可能引起翼外肌和翼叢損傷、暫時性咀嚼和吞嚥困難、發音障礙,禁用於肌萎縮側索硬化和重症肌無力患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

(3)自體血注射

注射自體血遵循關節出血的病理生理改變,血凝塊和疏鬆纖維結締組織的結合使關節內局部組織纖維化、粘連和瘢痕形成,軟骨暴露於血液中造成軟骨基質轉換紊亂和軟骨細胞代謝減少,導致局部收縮,從而限制下頜骨運動。

因術後纖維化可能無法提供足夠的抵抗力,需要多次注射,存在面神經損傷、開口偏斜、瘢痕形成等風險。

手術治療

1、關節鏡手術

隨着髁突脫位時間的延長,關節上間隙內纖維粘連增加,手法復位和頜間牽引不能使髁突回到正常的關節窩內,此時可在關節鏡下清除鬆散纖維組織和關節盤粘連區域,增加關節上間隙的體積,利用槓桿原理,推壓髁突向下移動,重新定位髁突。

關節鏡手術有血腫、感染、面神經損傷、器械斷裂、外耳道穿孔等風險。

2、開放性手術

當關節鏡手術不能糾正脫位時,需要考慮開放性手術進行治療。該法適用於症狀較重、其他保守治療或關節鏡治療無效的青壯年患者,患長期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抵抗力低下的患者需進行風險評估。

開放性手術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限制髁突的過度運動,如關節結節增高術和結紮固定法,另外一種是關節結節鑿平術,通過降低關節結節的垂直高度,允許髁突自由滑動。

(1)關節增高術

鈦板植入法在關節結節外側進行操作,不涉及關節腔,創傷較小,臨牀應用較多見。

(2)結紮固定法

結紮固定法是在髁突外極和顴弓根植入固定釘,然後進行結紮固定,近年來使用這種方法的治療增多,在短期內取得較好的效果。

(3)關節結節鑿平術

關節結節鑿平術去除了髁突退回關節窩內的障礙,允許其自由滑動,手術時間較短、複發率高,可作爲關節結節增高無效的備選方案,適用於習慣性脫位、服用抗精神疾病藥物導致運動障礙的患者。

小結

目前對於顳下頜關節脫位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其最佳治療方法尚未達成共識,大多數學者建議首選保守治療。

急性脫位通常採用手法復位,爲了減輕患者的恐懼和疼痛,可在局麻下或鎮靜下進行,正畸頜間牽引可作爲手法復位無效的備用方案。急性脫位未及時處理,隨着時間推移髁突復位就越複雜,只能全麻在關節鏡下復位或開放性復位。

慢性或複發性脫位由於存在關節囊或韌帶鬆弛、翼外肌亢進,復位後單純限制下頜運動不能防止脫位復發,需要採取注射治療或手術治療:注射治療創傷低,患者易於接受,但其穩定性低,複發率偏高,可能需要多次注射;關節鏡手術能微創清除關節內纖維粘連,難度較注射治療高,依賴對關節解剖的熟悉和手術經驗;開放性手術創傷較大、效果徹底、不易復發,是其他保守治療和關節鏡手術無效時的選擇。

無論決定採用何種治療方法,都應該以患者爲中心,考慮脫位原因、病情複雜程度、 患者接受度、身體條件以及成本效益。

撰文 | Anna.AN

編輯 | Swagpp

版權說明:梅斯醫學(MedSci)是國內領先的醫學科研與學術服務平臺,致力於醫療質量的改進,爲臨牀實踐提供智慧、精準的決策支持,讓醫生與患者受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