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7歲偷看父親日記:昨夜宿於日本暗娼家!爲何仍一生尊敬父親

這是王蒙在《自傳》中對於自己父親——王錦第的描寫。

自古以來,中國就講究爲尊者諱,講究子爲父隱。將父親的醜事公之於衆,乃是天下最大逆不道的事。然而王蒙就敢揭父親的短,將他最不堪的往事公之於衆。

對此,王蒙就曾自嘲:自己似乎有些“弒父”的“俄狄浦斯情節”。王蒙寫這些的時候無地自容,覺得“也許這是忤逆,是彌天的罪,是胡作非爲”,但是出於秉筆直書的本性,王蒙還是寫了下來。

王蒙的父親王錦第出身名門,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他從年輕時起,就喜歡閱讀外國名著。而王蒙的“蒙”字,就出於小仲馬《茶花女》的男主人公——“阿蒙”。

王錦第畢業後,又去日本頂級大學——東京帝國大學讀了教育系。學成歸來後,他回到祖國,在市立高級商業學校當校長。

相比於王錦第學歷的光鮮,其治家的水平卻讓人難以恭維。王錦第喝過洋墨水,思想開放,特別崇尚“洋東西”。王蒙說:

即使收入不算高,王錦第也一定要花巨資,帶着孩子們吃西餐。他教導他們西餐的禮儀,例如怎樣點菜,怎樣用刀叉,怎樣喝湯,怎樣放置餐具。在對西餐佩服的五體投地的同時,王錦第也不忘批評吃中餐有多混亂。

而王錦第的亂花錢,也讓他的妻子董玉蘭痛心疾首,總是說:“花多少錢啊!多貴啊!”而王錦第呢?就算吃完這頓飯就要立即彈盡糧絕,也能愉快地請人吃飯。畢竟餓死事小,面子事大嘛!

不久後,王錦第失去了校長的工作,而他又不通實務,日子越過越差。而更令董玉蘭生氣的呢?是王錦第是個“好大言”的理性主義者,他熱心做一些大事,發表救國治民的高論。至於持家這種“小事情”,王錦第就做不好了。

貧賤夫妻百事哀,王錦第和董玉蘭因爲經濟問題多次產生激烈衝突。王蒙曾形容:

而王蒙7歲時,還曾偷看王錦第在留日期間寫的日記。其中一頁赫然寫着“昨夜宿於日本暗娼家”,而後一頁則寫道:“收到玉蘭來信,既無情感,也無問候,只是要錢,奈何奈何?”

實際上,早在王蒙出生前,理想主義的父親和現實主義的母親就已經產生了。從一開始,兩人就不合適。

齟齬

隨着生活的窮困,王錦第和董玉蘭已經到了離婚的邊緣。因爲王錦第就算再窮,也會買一些沒用的玩意。比如全家斷糧的時,他還用微薄的工資買了一件溫度計,因爲他認爲這玩意代表着科學。還有一次,家裡已經窮得揭不開鍋,王錦第還去商務印書館,給孩子們買了一套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玩偶。

對於王錦第的胡亂揮霍,讓董玉蘭恨得咬牙切齒。她給王錦第起了個綽號,叫“外國六”,專門譏諷他全盤西化。爲了讓王錦第掏出更多錢,董玉蘭不惜突擊拜訪父親交往的社會名流,向他們控訴王錦第多麼不負責任,多麼行爲不端。

一天,王錦第喝得醉醺醺地回到家。董玉蘭就趁他不注意,將他兜裡所有的錢財全部掏了出來。

還有一次,王錦第和董玉蘭大打出手。小姨子和岳母聞訊,立即前來助拳,對於王錦第,她們也忍無可忍了。爲了趕走三個女人,王錦第只好使出了最後一招,脫掉自己的褲子……

就這樣,王蒙的童年就在父母不斷的爭吵中渡過,簡直又精彩又荒謬。然而,王蒙將父親描繪地如此不堪,並不等於自己不尊敬他。

王錦第可能一事無成,一生都沒有存下任何積蓄。但是面對着父親的墓碑,王蒙仍然認爲:“父親最大的貢獻,就是走出了龍堂村。”

在那個年代,龍堂村的富戶最大的希望,就是讓孩子染上鴉片癮,這樣就一輩子不會離開鄉土,就不會追求那種沒用的“科學”與“革命”。

然而王錦第勇敢地走了出來,雖然他誇誇其談、不治生產、崇洋媚外,但理想主義的他,仍將新思想深深植入王蒙的腦海。因此王蒙纔會說:“如果父親沒有走出龍堂村,王蒙的一生會是什麼樣子呢?”

事實上,王蒙的家庭就像是舊中國的縮影,在理想和現實之間不斷碰撞和摩擦。但即便是理想再荒謬、再不切實際,仍能潤物細無聲般地改變這個世界。中國之所以能擺脫積貧積弱的局面,何嘗沒有這些不切實際理想的功勞呢?

因此在王蒙心中,他的父親縱使有再多缺點,也值得他用一生來尊敬。而這些故事,王蒙一定會秉筆直書,將父親、母親的故事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