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慕安會」稱中國是穩定力量 美媒:中俄密切關係令其備受質疑

當地時間2024年2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在「中國專場」發表主旨講話,強調中國願做促進全球增長的穩定力量。(中國外交部官網)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當地時間2月17日在德國舉行的第60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強調,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將「堅定做動盪世界中的穩定力量」。美國之音引述學者分析,然而,僅中國與俄羅斯密切關係,就讓王毅中國是「穩定力量」的說法備受質疑。

王毅在開場白中說:「世界充滿動盪不安,人類面臨多重挑戰」……,但「不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作爲負責任大國,將始終保持大政方針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堅定做動盪世界中的穩定力量。」

他從推動美中、中俄和中歐關係等大國合作、應對世界熱點、加強全球治理和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等多個角度強調中國是動盪世界的「穩定力量」。然而,美國之音直指,僅中國與俄羅斯的密切聯繫就讓在場的與會者懷疑王毅講話的誠意。

中俄密切關係被質疑

來自世界各地的180位國家領導人、政府高級官員、軍方高級將領以及外交官們參加了本屆慕尼黑年度安全會議。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以及以色列與哈馬斯戰爭是今年會議最引人關注的議題。

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Merics)外交政策研究團隊負責人阿比蓋爾·瓦塞利爾(Abigael Vasselier)正在慕尼黑參加此次安全會議。她說:「王毅的演講並不令人意外。整體上來說,他把中國描繪成一個穩定的力量。他說,中國可以爲區域危機的討論、磋商以及解決辦法提供支持,但是沒有人會對此有幻想」。

瓦塞利爾舉例說,中國一直在試圖拉攏歐洲,但是在被歐洲視爲「生死存亡」的烏克蘭問題上,中國並沒有給予足夠的尊重。她說:「歐洲請求中國不要向俄羅斯提供經濟支持,但歐洲的請求沒有得到尊重。歐洲人請求中國與烏克蘭人對話,但是中國做得有限。」

在慕尼黑安全會議開幕的前2天,歐盟提議對20多家被控協助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行動的多國公司實施貿易制裁,其中就包括3家總部位於中國大陸的公司和1家香港公司。去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通電話後,習近平派出了特使李輝參加了第二輪有關烏克蘭的和平峰會,但是缺席了第三輪和平峰會。

事實上,在演講後的答問環節,會議的主持人、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克里斯托夫·霍伊斯根(Christoph Heusgen)的第一個問題,就直接切中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和中俄密切關係。

霍伊斯根問道:「2023年中國和俄羅斯的貿易增長了30%。與2022年相比增長了25%,兩國的貿易額高達2400億美元。如果可以的話,我想問的是,難道你不應該對俄羅斯施加更多的壓力,同時施加一些經濟壓力以確保你在演講中所說的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得到體現,聯合國得到加強?因爲根據安理會文件,畢竟是俄羅斯違反了文件。」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1月12日公佈的數據,去年中俄貿易額達到創紀錄的2401億美元,與2022年相比增長26.3%。雖然沒有證據顯示中國向俄羅斯提供了致命武器,但很多分析人士指出,中國與俄羅斯的貿易給了俄羅斯生命線,讓俄羅斯的戰爭機器得以運轉。

在王毅發表演講前一天,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呼籲世界給予烏克蘭更多支持,以對抗俄羅斯的侵略。 他在演講中說,不要問烏克蘭何時結束戰爭,而是應捫心自問爲什麼普丁仍然可以繼續打下去?

面對外界的質疑,王毅回答說:「不要把烏克蘭危機的責任推給中國」。他說, 中國已經做了很多「建設性的工作」,還將繼續發揮積極的作用。

去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週年之際,中國推出《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美國和北約以及烏克蘭都認爲中國的和平方案等同讓烏克蘭投降,讓俄羅斯保持入侵的成果。

王毅爲中俄做了辯護。他說:「中俄關系在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基礎上穩定發展。」中俄是「正常的兩個大國關係」。

2月1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與王毅在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會晤時,也提到了對北京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的關切。

根據美國國務院的聲明,布林肯國務卿「對中國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包括支持俄羅斯國防工業基地,提出了美方的關切。」

中國的全球秩序理念與俄羅斯一致

中俄關系也讓王毅在演講中所說的「中國願做加強全球治理的穩定力量」遭受質疑。

美國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歐洲政治和經濟資深研究員達利博爾·羅哈克(Dalibor Rohac)表示:「這個演講自然無法讓那些擔心中俄爲改變世界秩序建立的新興夥伴關係的人放心。」

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之前,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的瓦塞利爾在2月15日的一篇分析文章中警告說:「普丁和習近平最近的通話提醒我們,中國對『更公平、多極世界』的看法是與俄羅斯、而非與歐洲一致。」

2024年2月8日,習近平在同普丁的通話中說:「願同俄方加強國際多邊協作,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2023年3月22日,習近平在他第三個國家主席任期開始時首訪俄羅斯時告訴普丁:「這也是百年變局的一部分,我們共同來推動它。」

事實上,隨着烏克蘭戰爭即將步入第3年,中俄關系越加密切。中國農曆新年之初,中國駐俄羅斯大使張漢暉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中俄正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丁的「數次會晤」作準備。他還說,中國期待普丁今年對中國的訪問。

另外,中國新任國防部長董軍1月31日在同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Sergei Shoigu)網路視訊通話時還首次表示,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支持俄羅斯,並將不顧美國和歐洲的壓力繼續合作。

在談到加強全球治理,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時,王毅談到了臺灣。他說:「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事務是中國內政。」。

報導稱,而這正是世界對中國的擔心。因爲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也因爲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不少人西方人士擔心「今日烏克蘭,明日可能是臺灣」。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1月底訪問美國時告訴美國公衆,如果讓普丁在烏克蘭獲得了勝利,這不僅是烏克蘭人的悲劇,也會讓世界變得更「危險」。「今天是烏克蘭,明天可能是臺灣」。

中國是全球熱點問題的穩定力量?

在演講中,王毅不僅談到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努力,他還談到在其他地區熱點問題上,例如,以巴衝突、朝鮮半島、緬甸等問題上,中國也在發揮作用。但是,王毅的說法也遭到霍伊斯根的質疑。

霍伊斯根問道:「你提到了貿易,這非常重要。我們現在看到紅海的自由航行受到威脅。我們也看到因爲中國的武力展示,在臺灣海峽和南海衝突的風險越來越高。我們該如何避免未來有事故發生?中國是否會同意達成某種南海的行爲準則?」

在南海,中國政府以「歷史權利」爲由,聲稱擁有南海幾乎所有島礁及其附近水域的主權,並且在過去十多年中通過建造人工島的方式保持了在爭議海域的軍事存在。

去年12月,菲律賓指責中國用水炮襲擊多艘向第二托馬斯淺灘(中方稱仁愛礁)坐灘軍人運送補給的船隻,兩國緊張關係持續發展。菲律賓國會14日通過一項修正案,欲以立法宣告擁有對南海中國人工島的主權。

在臺灣海峽,北京近年來對臺灣加大了軍事壓力,幾乎每天都在臺灣周圍部署戰機和海軍艦艇,中國的軍機更經常性的飛越臺海中線。自1月13日臺灣進行總統大選以來,中國更是增加了對臺灣的侵擾。1月26日,有高達33架解放軍軍機在臺海周邊行動。中國農曆新年以來,臺灣國防部表示,連續多日在臺灣周邊發現中國氣球飛越臺灣上空。

在最近的一次事件中,一艘中國快艇14日越界進入金門周遭海域,遭到臺灣海巡船隻驅趕,快艇爲躲避查緝而翻覆,造成2名船員溺水身亡。這次意外是否會升級爲政治事件還在觀察中。

在紅海危機中,只是到今年1月底纔有報導說,中國在向伊朗施壓,要求得到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裝停止在紅海的襲擊行動。也是到最近有中資航運公司稱,中國海軍已開始爲其提供護航。

在17日的答問環節,王毅稱臺灣是中國的「內政」,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是臺灣的民進黨在尋求「獨立」。在南海,他稱,中國一直保持「剋制」,努力通過「對話」和「談判」來解決問題。他還「內涵」美國,「不像某些國家很容易訴諸武力。」在紅海問題上,王毅避談「胡塞武裝」,稱紅海問題是以巴衝突的外溢,只有解決了以巴問題這個「根源問題」,才能解決「紅海問題」。

中國是全球增長的穩定力量?

王毅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再次表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他說:「在座各位非常關注中國經濟,我要強調的是,中國經濟始終充滿活力和韌性,長期向好的勢頭更趨明顯。去年以5.2%增速貢獻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增長。隨着世界上最大規模市場的快速成長,中國將向世界釋放更大利好。全球工商界普遍認爲,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

美國之音質疑,中國經濟目前面臨下行壓力,困難重重:青年人失業飆升、人口老齡化、企業大批倒閉、地方債務危機、房地產泡沫破裂、需求持續低迷等。中共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甚至要求黨政機關「要習慣過緊日子」。

上一次向西方表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大勢不會改變的是中國總理李強。李強1月16日在瑞士達沃斯參加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時表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大勢不會改變。這一說法遭到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