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強制下載APP,從來如此便對嗎?

工信部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中回覆網友的一句“我部將深入研究”的表態,近期被各大新聞平臺發佈,大有口口相傳、可喜可賀之感。

不爲別的,該網友反映的問題,戳中大多數人的痛點:“現在用手機瀏覽器瀏覽內容時,一些應用常常會彈出推薦APP的窗口……必須下載APP才能瀏覽全部評論……”

此種情況,智能手機用戶大概都遇到過。消息一出,各評論區最大的聲音莫過於:“終於!”其中有網友大膽提議,不如某新聞客戶端轉載該快訊,並且在瀏覽器顯示打開APP才能全文觀看。

如今的手機用戶,在移動端瀏覽器裡做簡單的搜索——尤其是在不需要點擊到任何頁面的情況下——勉強能用。如若想在瀏覽器裡泡一會兒,這兒看看那兒逛逛,幾乎不可能,體驗感極差,三步兩回頭、斷斷續續前進困難。而這種情況已經不知不覺持續多年。

有句話魯迅確實說過:向來如此,便對嗎?

從去年開始,移動互聯網用戶有如打開了任督二脈,突然對很多過往“見怪不怪”的現象反思起來。前有APP開屏廣告整治、平臺互聯互通,在不遠的將來,瀏覽器內強制下載APP會是下一個被改變的狀況嗎?

A

經字母榜測試,當在蘋果手機自帶的Safari瀏覽器,使用百度搜索“如何看待工信部迴應強制下載APP”後,點擊搜索結果,發現點擊進入的頁面中有多個都存在引導甚至強制下載APP的情況。

比如在其中一個頁面中,頂部顯示“百度APP”橫幅並有“APP內閱讀”的按鈕;同時,瀏覽器內會自動彈窗,詢問是否跳轉百度APP(且有“推薦”字樣);就算此時選擇了“繼續在Safiri中閱讀”,下拉頁面,新聞內容非全文顯示,而是在底部顯示“打開百度APP閱讀全文”的按鈕。

此時,如果想瀏覽全文,必須點擊這個按鈕,然後跳轉到蘋果應用商店。但其實如果不下載百度APP,打開後臺重新回到瀏覽器,會發現全文已經顯示,可以繼續瀏覽。

經測試,打開百度搜索的前幾頁結果,其內容頁面幾乎均有APP下載提示,其中如百度APP此等“努力”的還有新浪網,其他如本站新聞、雪球等,可以閱讀全文,但在頁面上下都有明顯的引導下載按鈕。

此外,還有一些平臺是對移動網頁端做功能閹割,如可以瀏覽內容,但需要下載APP纔可以評論互動。這種做法的另一種形式是,給APP一些“專屬”內容或功能,如騰訊網的移動網頁端採取的是這種引導方式。

在瀏覽器打開騰訊網的某新聞鏈接,下拉底部信息流中的大多數內容均爲“APP專享”

經過安卓手機、蘋果手機以及多種瀏覽器的測試,該情況與瀏覽器本身無關,屬於各平臺網頁設計時的選擇。

此番測試,主要還是集中在新聞內容平臺,其實該現象已經無邊無界。

一個能確定的事實是,如今在手機瀏覽器中,已難長時間沉浸使用。大部分平臺將移動網頁端當作一個引子,如果用戶不落在自家的APP中,似乎意義大損,甚至沒有意義。移動網頁端淪爲一張張牌匾、一頁頁目錄,是在搜索引擎下獲客的入口。

瀏覽器是大廳,APP是自家小店,關起門來好說話。

有的只是在你瀏覽時,時時刻刻擺個“下載APP”的按鈕引導你點擊;有的是不下載APP只能用一部分功能,有的則是在瀏覽器裡一篇文章都看不完、視頻也無法播放。連“用完即走”都達不到,還沒用呢,用戶就被直接拖走。

一些屬於好言勸說,一些讓你難受,還有一些直接按頭。“強制”二字是關鍵,而其定義尚待討論。

B

如果說今日頭條、小紅書等較年輕的平臺,因其一出現就以APP的身段,尚且好接受。那各新聞網站、百度貼吧、知乎等經歷過移動網頁端發展的平臺,對移動網頁端的功能閹割、對瀏覽器體驗的徹底拋棄,則令用戶格外難以忍受。

把時間撥回到2017年,有天涯論壇網友發帖稱,一夜之間發現無法在瀏覽器裡愉快地刷貼吧了。

“能不能不要這樣對待非APP用戶?”這句質問,五年後的今天看來相當陌生——居然手機用戶還有“非APP用戶”?但實際上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瀏覽器曾一度是手機互聯網的未來,手機瀏覽器也曾有輝煌的時光。

2004年UC優視推出瀏覽器,彼時手機正在向智能系統轉變,2G網絡剛剛開始讓用戶在手機上摸到互聯網。但一兆百元,流量金貴,手機自帶瀏覽器上網又慢又費流量,能壓縮流量、佔內存小且性能強的第三方瀏覽器得到青睞。

一直到2009年,3G牌照發放,三大網絡運營商降低資費,手機瀏覽器的競爭愈發激烈。騰訊QQ、百度、谷歌等廠商進入手機瀏覽器領域。

2010年手機瀏覽器突破WEB網站手機適配技術,也就是說用戶可以在手機上獲得和PC端相同的內容與瀏覽體驗,手機瀏覽器競爭進入下半場——從短平快的衝浪工具,向大而全轉變。

彼時手機瀏覽器大有一展宏圖之勢,瀏覽器被視爲是重要的流量入口,甚至有“手機瀏覽器會成爲手機操作系統的替代”的觀點盛行。

閉上眼睛,你可能就能想起十年前,自己在UC瀏覽器、Opera歐朋瀏覽器、QQ瀏覽器、百度瀏覽器、Chrome瀏覽器等一衆第三方瀏覽器中不斷嚐鮮的那段日子。

2011年的UQ大戰——UC瀏覽器與QQ瀏覽器——就是這場戰爭的高潮。彼時UC發佈的一封公告,抨擊騰訊向UC的大量合作伙伴發佈“虛假數據報告”,甚至稱此舉是要“置UC於死地”。

熱鬧之下,APP的發展也在擠壓手機瀏覽器,使其角色越來越尷尬。兩大瀏覽器口水仗最酣之時,也是手機瀏覽器角色變化的前奏。2012年,搜狗的王小川就曾說,要看淡手機瀏覽器,並認爲手機中的應用以客戶端爲主。

在2013年百度世界大會上,“輕應用”的形態被提出,其實這就是百度、阿里等大廠眼中取代移動APP的可能性。2015年,谷歌推出的功能Google App Streaming,也意圖打破APP的牆,讓用戶可以在瀏覽器內一鍵瀏覽APP內的內容。

提出“取代應用”實際上正是對應用之威脅的一種印證,在同年百度發佈的《2013年Q1移動互聯網趨勢報告》中,數據已經顯示出了手機瀏覽器在被邊緣化。

報告顯示,網購、影音、搜索、地圖等應用時長都有兩位數的增長,但瀏覽器僅僅增長了2%。而瀏覽器的人均日啓動次數也在下降,而那一年的第三方APP用戶使用頻度最高的是微信,微博次之。

C

在移動端,瀏覽器沒能形成如PC端般的地位,垂直APP以及以微信爲代表的超級APP都在從瀏覽器那裡分流,其漸漸蛻變爲APP中的一份子。用戶規模依舊不可小覷,據華經產業研究院數據,2019年中國手機瀏覽器用戶規模已經達到6.82億,2021年3月,中國手機瀏覽器設備數量排名第一的是QQ瀏覽器,設備數量爲5.23億。

2019年,手機瀏覽器搜索查找、資訊瀏覽等功能在用戶中的滲透率超過90%,超過八成的用戶使用過短視頻、小說、小遊戲等附加功能。

手機瀏覽器的角色變化,從其在應用商店的宣傳語也可以窺見一二。

2月22日,在蘋果應用商店中搜索“瀏覽器”,從上至下APP及其宣傳語分別爲:UC瀏覽器,小說短視頻搶先看;QQ瀏覽器,搜索新聞小說文件;夸克,新生代智能搜索(視頻5倍速,網盤掃描小說資料);百度,新聞頭條熱門智能搜索。

搜索依舊是手機瀏覽器的最基礎使命,但是相比於十年前的一站式服務,如今在瀏覽器環境中以需求匹配到內容,內容提供方不再願意讓顧客停留多一分鐘在瀏覽器中——自從2019年3月中國移動互聯網MAU(月活躍用戶)接近11億,人口紅利見頂,用戶時長就成爲APP的爭奪目標。

從瀏覽器將用戶精準分配到平臺後,它的作用就發揮完畢,剩下的就是各家APP擼起袖子精神抖擻地等着你。

可惜,手機瀏覽器的角色變化,與用戶對手機瀏覽器的認知,就此發生了錯位。

尤其是在PC瀏覽器依舊是核心入口的當下,人們對於瀏覽器的認知(或說期待),依舊不可避免地是停留在上一個十年:平行於APP的一種存在。即便是體驗稍差一些,也應當是可以完全替代獨立應用使用服務纔對,這才符合用戶長久以來積累的使用習慣。

如今的情況卻是,我要用瀏覽器瀏覽內容之時,卻不斷讓我去安裝獨立應用,這不僅有悖習慣,也令人困惑,說到底,是選擇權的被剝奪。

而選擇權的被剝奪,正是近兩年來,互聯網用戶們反思的焦點。不管是開屏廣告、平臺之間的相互屏蔽,還是音樂軟件的獨立版權,對於用戶,說到底都是一種不由分說地“安排”。

如果瀏覽器內強制下載APP,真的能成爲下一個被反思的“習以爲常”,甚至被改變,對於用戶來說,將是瀏覽器本真的迴歸,而對於手機瀏覽器來說,興許也能成爲又一個機遇。

參考資料:

1、搜狐傳媒:《[2013年Q1移動互聯網趨勢報告:手機瀏覽器沒落》

2、21世紀網:《UQ大戰互不退讓 手機瀏覽器市場烽火重燃》

3、36氪:《能手機和微信時代,對Web與手機瀏覽器的再思考》

4、艾媒諮詢:《2019- 2020 年中國第三方手機瀏覽器市場監測報告》

5、極客公園:《在Google看來,所有的 App 以後都會變成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