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岳飛、戚繼光、太平軍都善用短刀破騎兵,而不是長槍方陣?
長矛結陣破騎兵,是多數人對冷兵器戰爭最普遍的看法。無論是影視劇,比如《勇敢的心》,還有電腦遊戲,比如《騎馬與砍殺》,都將步兵攜帶的長矛或長槍,看作是騎兵的天敵。
至少在西方看來,短兵器是不可能對抗衝擊騎兵的。然而古代中國的做法卻很另類,從宋代到清代曾出現過一種偏好,將刀盾步兵(包括藤牌兵)當作了剋制騎兵的兵種。
刀牌手和麻扎刀成了騎兵剋星?
筆者在小時候看過小人書《太平軍天京破圍戰》,裡面有一段情節,講述的是:陳玉成爲擊敗勝保的四千騎兵,訓練了一批“專破騎兵”的刀牌手,最終全殲了這批清軍精銳騎兵。
當時筆者就百思不得其解,爲何機動性不高、武器攻擊範圍也不遠的刀牌手,卻能打敗騎兵呢?太平軍對付騎兵,爲何不選擇用長槍、弓弩或火繩槍呢?
不止如此,歷史相似戰例比比皆是。最著名的,當屬是岳飛大戰金兀朮的郾城之戰,宋軍使用麻扎刀大破了金軍的柺子馬。就連《射鵰英雄傳》開頭,都把“金人有柺子馬,我有麻扎刀”當作段子來說。
麻扎刀,是用麻布裹緊刀柄的短刀或長刀。《宋史·岳飛傳》記載道:“是役也,以萬五千騎來,飛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陣,勿仰視,第斫馬足。”還有岳飛的《奏郾城捷狀》記載道:“將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與敵手拽廝劈。”
後世有些人認爲,麻扎刀是一種長柄刀,而不可能是短刀。這是受到了傳統思維的影響,認爲破騎兵不可能使用短兵器。因此,把宋軍對抗騎兵的大刀大斧,都認定是長柄武器。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既然都是長柄兵器,爲何不乾脆使用更有效果的長槍?
戚繼光關於長槍對抗騎兵的看法
從宋朝以後的反騎兵武器發展來看,長柄刀和長柄斧並沒有發揚光大,形制和數量都在式微,反而是短柄刀(包括長刀、腰刀、佩刀)更多出現於明朝和清朝的軍陣裡。尤其在戚繼光的帶頭下,藤牌兵這個純粹的冷兵器兵種,竟然在火器時代涌現了出來,同時兼顧了對抗騎兵和火器的任務。
相比之下,西方和日本在冷熱兵器混用時代主打的是長槍方陣,用來和火繩槍搭配。明清時代的中國雖然也同樣大量使用長槍,但是並沒有像西方或日本那樣,熱衷於大幅加長槍矛的長度,並以純粹的長槍方陣對抗騎兵。明清時代的中國步兵,對抗騎兵時很少看到純粹的長槍結陣,而往往是長槍、狼筅、馬叉和刀盾混編,後期有時甚至只用藤牌兵。
這個現象,戚繼光就有解釋。他在《練兵實紀》裡寫道:“設若敵馬乘羣齊來衝我,前無筅牌,徑用槍以當之,戳馬,間有損折,必非全利。夫五兵之法,長以救短,短以救長,長既易邁而勢老,短又難及而勢危,故相資之用,”
也就是說,戚繼光認爲長槍雖然能夠有效阻擋騎兵,但是很容易在第一次與騎兵相撞時折斷,從而導致步兵失去武器。因此,他反對使用單純裝備長槍的部隊,而是採用混裝方式,即所謂的“花隊”。在一個單獨的小隊裡,不僅裝備有長槍、狼筅等長兵器,還要配備刀盾兵和火槍兵,這就是“鴛鴦陣”的兵種編排方式,從而實現“長以救短,短以救長”。
值得一提的是,戚繼光還認爲,包括長柄刀和釵鈀在內,其實都應該算作“短兵”。因爲長槍往往長達一丈七八尺,而長柄刀(包括偃月刀、鉤鐮刀等)不過七八尺,在結陣的時候根本起不到長兵器該有的“遠距離阻敵”作用。相反,長柄刀在戰陣中的作用反而更接近短刀,適於近身肉搏。
如果從這個角度重新審視岳飛的麻扎刀,就可以看出,對付金軍騎兵時,宋軍使用長柄刀和短刀並沒有本質區別。如果考慮到靈活性,短刀和短斧在近身戰中反而更有優勢,所以到了太平軍時代,會認爲“藤牌兵是專破騎兵的”。
長槍,在中國只是遲滯騎兵的第二選擇
從宋軍、明軍和清軍的一些實戰例子來看,步兵對抗騎兵的首要工作,是戰前臨時設置拒馬等障礙工具,迫使敵方衝擊騎兵減速。只有在沒有拒馬等障礙工具時,長槍結陣阻擋騎兵纔是第二選擇。當騎兵被遲滯於拒馬和長槍前,藤牌手或刀牌兵(宋代也包括斧盾兵、長柄斧、長柄刀等)就會一擁而上,先砍馬腳,再殺傷敵方騎兵。
這種作戰方式,纔是從宋代直到明清時代,中國古代軍隊最主要的步兵對抗騎兵戰法(除弓弩和火槍等遠射武器之外)。
這也解釋了,爲什麼“文藝復興時代”的中國古代軍隊很少用單純的長槍方陣對付騎兵,與同時代的西方和日本截然不同。因爲,長槍只是作爲給騎兵減速的第二選擇,甚至在明代,長槍在隊列中的排位還在狼筅之後。不過,單純長槍方陣在對抗倭寇步兵時,倒是經常出現,但效果不佳,最終讓位給了“鴛鴦陣”這種兵器混裝戰法。
不過個人認爲,明清時代的這種戰術思想有一個致命缺陷。因爲使用刀牌兵、藤牌手、斧兵對衝擊騎兵發起反擊,需要很高的士氣和訓練水平,必須精銳部隊才能完成。
南宋初年,岳飛、韓世忠、劉錡、吳玠等名將都能夠拿出不少這樣的部隊。但是到了南宋後期,將領水平參差不齊,一旦步兵訓練和士氣跟不上,對抗騎兵的戰鬥就會落入下風。
到了明朝,由於火器技術的發展,明軍步兵越來越依賴火槍和火銃的威力,肉搏能力不斷下降,對抗騎兵幾乎完全靠火器。在明朝後期,只有戚繼光等人曾經一度重振過明軍的肉搏戰術。但到了明末清初時候,明軍全方位的衰敗難以制止,最終輸給了肉搏戰術能力更強的清軍。
清朝在歷史上也同樣也陷入這種困境,初期由於敢肉搏能夠縱橫天下,到了鴉片戰爭卻已經不敢和英軍拼刺刀了。當然,這時候清軍面臨的騎兵威脅也比從前少了,也很少需要步兵來對付。
另一方面,西方長槍方陣雖然表面不如戚繼光的“鴛鴦陣”更完善,但是勝在簡便,訓練難度也低,而且配合火槍和騎兵,作戰效果並不差。後來,歐洲進一步發展出了刺刀,靠着士氣、訓練和戰術上的優勢,最終在肉搏方面遠遠勝過了中國清朝軍隊。(作者:陶慕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