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現在就擁有蘋果Vision Pro,我要花45萬

本文系本站新聞•本站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簽約賬號【智東西】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作者|雲鵬

編輯|心緣

蘋果Vision Pro的發佈,直接把在冰天雪地裡打滾的消費電子行業一下拽到了6月的豔陽天裡。

雖然還沒開賣,雖然真機還沒幾個人見到,雖然還無法對銷售起到什麼拉動作用,但行業激烈討論的熱度卻直接拉滿。

今天,彭博社記者馬克·古爾曼再次發文稱,蘋果可能會對Vision Pro的屏幕、芯片以及功能“動刀”,做出一個“低配版”、更便宜的頭顯產品。

沒錯,在一系列討論中,熱度最高的話題之一,就是蘋果Vision Pro的價格。

有意思的是,現在出現了兩種聲音:

體驗過的人:真香。

沒體驗過的人:真貴。

評論區不少人都用將近2.5萬元人民幣的售價將蘋果Vision Pro“一票否決”。

甚至一些媒體在報道中直接將蘋果Vision Pro定義爲一款“To B”的產品。但顯然,蘋果Vision Pro就是一個實打實的面向消費者的產品。

發佈會視頻中有個細節,蘋果在介紹Vision Pro的環節,總共搭建了六個“小房間”,每個房間對應一個使用場景,而這六個房間中,僅有一個爲辦公室場景,剩下所有房間均爲“家庭”場景。

▲蘋果WWDC23發佈會上介紹Vision Pro環節的開場

觀影、遊戲、視頻、拍照、辦公,顯然,蘋果Vision Pro與iPhone、iPad、MacBook一樣,目標用戶就是我們每一個消費者。

所以一個消費級產品賣25000元,到底貴不貴?當我們從“蘋果Vision Pro的硬件規格及成本”、“可以實現其體驗的平替產品有多貴?”兩個角度深入分析就會發現,蘋果Vision Pro這25000元的售價背後,藏着太多容易被忽視的關鍵細節。

01.

成本超過10000元,屏幕比一部iPhone 14 Pro Max還貴

就在蘋果Vision Pro發佈當天,市研機構Wellsenn XR發佈了一份關於蘋果MR拆解成本的報告,雖然這份清單不能代表蘋果真實的採購價格,但還是能夠讓我們大概瞭解一下蘋果Vision Pro一些核心零部件的用料成本。

▲蘋果MR拆解和BOM清單,來源:Wellsenn XR

根據市研機構Wellsenn XR報告,蘋果Vision Pro的整機成本爲1509美元,摺合人民幣約爲10740元。

什麼概念?根據市研機構Counterpoint報告,蘋果最新的iPhone 14 Pro Max,其128GB版本的成本約爲464美元,不到蘋果Vision Pro的三分之一。三星最頂級的旗艦智能手機Galaxy S23 Ultra的成本約爲469美元,同樣不到蘋果頭顯的三分之一。根據外媒iFixit拆解報告,新款iPad Pro的成本約爲510美元。

Tech Insights曾對M1版本的16英寸MacBook Pro進行拆解分析,發現其核心零部件成本約爲1053美元,約合人民幣7472元,其最終國行發佈售價爲20499元。

也就是說,蘋果Vision Pro的成本約等於一部旗艦iPhone加上一臺旗艦MacBook Pro,後兩者相加的實際售價超過了30000元。

如果從成本在售價中的佔比來看,iPhone 14 Pro Max成本佔比約爲42%,MacBook Pro成本佔比約爲34%,三星Galaxy S23 Ultra的成本佔比則爲39%。相比之下,蘋果Vision Pro的成本佔比爲42.8%。

如果以蘋果的標準來衡量,從成本角度考量,蘋果Vision Pro可能確實沒賣“貴”。

從成本絕對值來看,蘋果Vision Pro也可能是蘋果已發佈的移動硬件設備中成本最高的一個。

所以問題來了,這10000元的成本到底都花在哪了?

1、頭髮絲寬度中塞入16顆像素是什麼概念?連屏幕驅動芯片都是自研的

其實在發佈會上,蘋果對於Vision Pro的核心技術講解的非常詳細,我們也能比較清楚地看到蘋果Vision Pro硬件用料的情況。

首先,在成本清單中,異常“搶眼”的肯定是這一對索尼獨家定製的micro-OLED屏幕,兩塊屏幕的總成本達到了700美元,這一對屏幕的成本已經超過了一部iPhone 14 Pro Max。

蘋果在發佈會上也重點介紹了這兩塊屏幕,有一個細節令人“細思極恐”,蘋果在描述這塊micro-OLED屏幕的像素密度時,用iPhone的像素做了對比,一顆iPhone像素的空間中可以容納64顆micro-OLED屏幕像素,而一顆micro-OLED像素的寬度僅有7.5微米。

什麼概念?人類頭髮絲的直徑一般最寬爲120微米。也就是說,蘋果要在頭髮絲直徑的寬度中放入16顆像素。目前我們常見的27英寸4K顯示器,其一顆像素的尺寸約爲160微米。

▲蘋果WWDC23發佈會上關於蘋果Vision Pro的micro-OLED屏幕像素排列的演示視頻截圖

這塊屏幕對於生產工藝的精度要求之高,可見一斑。而在如此高的工藝難度之下,“良率”必然會成爲生產這塊屏幕的核心門檻之一。

此外,根據目前體驗者的反饋來看,蘋果Vision Pro的屏幕大概率爲120Hz高刷屏,如此高的像素密度、分辨率再加上高刷新率,都極大提升了生產這塊屏幕的技術難度。

目前Meta和PICO最頂級的VR頭顯均採用的是LCD屏幕,Meta這邊採用了稍高級一些的Mini-LED屏幕,只有索尼最新的PlayStation VR 2採用了OLED屏幕,而蘋果這兩塊micro-OLED屏幕正是找索尼獨家定製的。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主流VR頭顯最高也只能實現“雙眼4K+”的分辨率,而蘋果的單眼像素數已經達到了標準4K的1.4倍(約1150萬),但是距離“雙眼8K”還有一定的距離。但總體來說相較Meta的旗艦頭顯已經有了翻倍式的提升。

▲部分主流消費級頭顯屏幕參數,來源:公開信息

目前VR行業常用PPD(Pixels Per Degree,每度像素數)來形容頭顯的清晰度,Meta和PICO的旗艦頭顯大約可以實現20左右的PPD,而蘋果Vision Pro的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40。

除了這塊屏幕本身,還有一個發佈會上蘋果透露的細節被許多人忽略了,蘋果在介紹這塊屏幕時,提到了“Apple Silicon backplane”,簡單理解就是,這塊屏幕是由蘋果自研芯片驅動的。

蘋果自研屏幕驅動芯片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其自研屏幕驅動芯片已經可以用在Vision Pro中,去驅動一塊技術極爲複雜、對畫面顯示要求極高的屏幕了。從中體現出的蘋果技術實力,着實不容小覷。

而蘋果對於核心技術的掌控力,也恰恰體現於此,即使索尼將類似的屏幕賣給了Meta,Meta也不一定能夠做出媲美蘋果Vision Pro這塊屏幕的顯示效果。

2、一體式3D玻璃良率堪憂,攝像頭傳感器成本堪比M2芯片

當然,除了這兩塊“豪華”的屏幕,蘋果Vision Pro的其他硬件配置也值得細品。

比如蘋果Vision Pro正面這一整塊3D玻璃,不僅進行了光學拋光,還是一塊一體成型的層壓玻璃。

根據智東西現場觀察,這塊玻璃的邊緣彎折弧度已經超過了90度,並且與鋁合金中框的銜接過渡是非常自然的。這種銜接類似新款Apple Watch錶盤和中框的過渡,但是玻璃邊緣弧度要遠超Apple Watch。

有國內熟悉手機屏幕玻璃蓋板行業人士提到,這種具有極高彎折角度,並且還需要具備良好抗衝擊能力以及透光性的高質量屏幕保護玻璃,其生產良率應該是極低的。

此外,蘋果Vision Pro上還有一個用料極爲豪華的部分,就是各類攝像頭和傳感器,雖然蘋果在發佈會上提到的數量是12顆攝像頭+5顆傳感器,但實際上蘋果Vision Pro搭載的攝像頭和傳感器數量要更多。

比如頭顯正面上方有兩顆明顯的器件,但蘋果並未提到其爲攝像頭還是傳感器,此外爲了在眼球上投射非可見光陣列,實現更精準更高效的視線追蹤,蘋果在頭顯內測排布了衆多LED投射器件。

▲蘋果Vision Pro正面靠上部位搭載的兩顆攝像頭/傳感器

僅從攝像頭和傳感器的數量上來看,Meta的Quest Pro爲外部5顆+內部5顆的配置,而PICO 4 Pro的攝像頭和傳感器總數量約爲8個。

根據Wellsenn XR報告,蘋果這些攝像頭和傳感器的總成本約爲120美元,已經相當於Vision Pro中這顆M2芯片的成本了。這些攝像頭和傳感器的供應商主要是大力光、玉精光、索尼、高偉、富士康、LG這些光學鏡頭、圖像傳感器芯片以及鏡頭模組領域的行業龍頭。

總體來看,不論是屏幕、芯片、攝像頭、傳感器還是保護玻璃,蘋果Vision Pro的用料都相當“豪華”,從規格、數量上來看,與Meta這樣的行業龍頭的旗艦產品相比,均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同時從成本佔比來看,這也是蘋果產品中成本佔比較高的一款產品,利潤空間基本符合“蘋果傳統”。

02.

真要實現Vision Pro“相同體驗” 花個幾十萬元也不是沒有可能

看完了成本以及硬件配置,我們不妨再從軟件體驗的角度來看下蘋果Vision Pro到底“貴不貴”。要實現蘋果Vision Pro的所有主要功能,實現基本相同的用戶體驗,我們究竟要花多少錢?

其實在發佈會上,有一個數據被很多人“看錯了”,那就是蘋果Vision Pro可以實現的虛擬觀影巨幕的尺寸,蘋果在發佈會上用到的單位是“英尺”,由於是“屏幕”相關,很多人習慣性地將單位看成了“英寸”。而英尺和英寸之間,相差了12倍。

蘋果Vision Pro可以實現100英尺的沉浸式巨幕觀影體驗,什麼概念?100英尺約等於30米,如果按照電影常見的21:9的比例來計算,這塊虛擬巨幕的高大約是12.8米,相當於4層樓高。

目前三星面向消費級市場尺寸最大的110英寸Micro-LED電視,相比這個虛擬巨幕的尺寸,也相差近10倍。

我們在電影院中常見的標準IMAX銀幕,一般長爲22米,高爲16米,更接近4:3的比例,根據公開數據,這樣一塊IMX銀幕的成本在40萬元左右,當然,這類產品也並非是針對消費級市場的。

目前Meta、PICO等廠商的VR頭顯,以及Nreal等廠商的AR眼鏡,一般主打的虛擬觀影屏幕尺寸都是在“百寸”左右,尚未看到用“英尺”來衡量的。

這樣看來,蘋果Vision Pro能夠實現的100英尺虛擬巨幕觀影體驗,暫時很難找到同類替代品。比較好實現的,就是走進電影院觀影,但這就不是居家場景了。

除了超大屏幕觀影,拍攝3D照片和視頻也是蘋果Vision Pro這次最爲核心的功能之一。

其實目前消費級市場中存在着不少3D相機產品,英特爾等老牌廠商在面向工業和民用等領域均有3D深度相機產品佈局,以目前國內主流電商平臺的一款3D立體相機QooCam EGO爲例,其售價約在1800元左右。

▲QooCam EGO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這種面向消費級市場的3D相機,普遍只能在相機中查看照片或視頻,很難將視頻或照片內容分享到其他平臺或設備上。而蘋果Vision Pro的3D照片或視頻顯然可以在蘋果生態設備內實現共享。

3D視頻之外,3D空間音頻也是蘋果Vision Pro的一項功能,而實現這項功能,我們至少需要花費1899元購買一副AirPods Pro耳機。

另外,蘋果Vision Pro的核心特點之一就是能夠兼顧VR和AR體驗,約等於你同時擁有了一臺VR頭顯以及一副AR眼鏡,因此我們分別選擇Meta和Nreal的主流旗艦產品作爲這兩類產品的代表,這兩家也分別是VR頭顯和AR眼鏡市場市佔率最高的廠商。

Meta的Quest Pro的價格在7000元左右,而Nreal的XREAL air的價格約爲2299元。

在軟件應用層面,蘋果在發佈會上明確提到,iPhone和iPad上的上千萬款app都可以直接運行在蘋果Vision Pro上,雖然目前這一目標還沒實現,但是從蘋果發佈會上釋放的信息來看,開發者們仍然只需要使用原有iOS、iPadOS應用的相關開發工具就可以完成app的適配,門檻和成本都比較低。

目前如果我們想同時使用iPhone和iPad上的應用,需要擁有一部iPhone和一部iPad,蘋果官網在售的iPhone SE起售價爲3499元,而一部iPad mini的起售價則爲3999元,兩者合計在7500元左右。

蘋果在發佈會上說,蘋果Vision Pro相當於衆多產品的集合,包括包一個高性能計算機、一部高端相機、一套高級音響等等,如果我們選擇搭載同款M2芯片的Mac mini作爲“高性能計算機”的替代品,那麼其成本約爲4499元。

最後,還有一個最爲核心的部分,那就是前文重點提到的屏幕顯示,這裡我們簡單地將索尼最新的4K 120Hz OLED電視作爲替代產品,其售價約爲13000元,兩臺就是26000元。

誠然,上述這一系列替代產品都並非嚴謹的“替代”,只是在現有的消費級產品中,嘗試尋找一些能夠實現相近體驗的產品,並大致計算其成本。

如果不算IMAX銀幕,那麼其餘產品的合計售價大約爲51000元,如果你要強行購置一塊IMAX銀幕,那麼總成本至少會增加至45萬元。

▲蘋果Vision Pro替代品成本統計,來源:公開信息

總體來看,想要實現蘋果Vision Pro的所有主要功能,實現基本相同的用戶體驗,以現有的消費級產品爲基礎,的確要花費遠超蘋果Vision Pro這“25000元”的成本。

03.

結語:不管貴不貴,蘋果這班駛向未來的車,已然是開起來了

通過分析蘋果Vision Pro的成本構成、硬件配置以及體驗的稀缺性、難以替代性,我們不難發現,蘋果Vision Pro的價格雖然高,但它的確可以提供現階段花費同樣成本難以實現的體驗,同時其成本佔比與蘋果產品平均水平相當,位於合理範圍之內。

可以預見,即使以3499美元的售價開售,以產業鏈預測的僅16萬臺的初期備貨量來看,“一機難求”也會成爲必然,想要第一時間買到,大概率會面臨大幅加價的情況。猶記得當年華爲2萬元的摺疊屏手機開售當天就一度炒上了8萬元一部,原因就是貨少,其芯片還是當時傳言即將“絕版”的麒麟9000。

當然,討論“貴不貴”並非是我們的重點,實際上,聚焦蘋果在軟硬件技術以及應用生態層面的技術創新,尋找它真正可以給行業帶來的變量纔是討論的根本目的。

蘋果並非是第一個提出空間計算概念的公司,但蘋果Vision Pro無疑成爲當下這個節點讓我們能夠對空間計算概念有最真實感受的產品。它讓我們看到了技術創新可能會給整個科技產業、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帶來怎樣的不同。

誠然,蘋果Vision Pro後續必然面臨更多的挑戰,明年其能否順利量產開售,這半年多的時間裡會有哪些“殺手級”應用登場,都存在不確定性。

但對於這樣一款產品,糾結於它是否值二萬五,或許有些捨本逐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