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歧視」成校園霸凌隱性危機 兒盟:1/3兒少曾遭微歧視

據兒盟今天公佈的「2023臺灣兒少遭微歧視經驗與校園霸凌調查報告」,有近三分之一的兒少(32.2%)有被微歧視的經驗。(太古可口可樂提供/林良齊臺北傳真)

據兒盟今天公佈的「2023臺灣兒少遭微歧視經驗與校園霸凌調查報告」,有近三分之一的兒少(32.2%)有被微歧視的經驗,等於平均每三個兒少就有一人被微歧視,調查顯示臺灣兒少平均有15.1%遭遇校園霸凌,但如果是被微歧視的兒少,被霸凌比例高達34.2%,也有92.6%的兒少認爲微歧視會演變成霸凌事件。

調查指出,曾被微歧視的兒少被微歧視的方式,包括「覺得跟大家格格不入」、「感覺到被忽略」及「覺得被其他人貼標籤」,還有兒少覺得「有人會刻意模仿我的言語跟行爲」。

兒盟認爲,兒少遭微歧視背後可能的因素,「不一樣」可能是主因,並自編「微歧視量表」分析,結果顯示,身心疾病、性別氣質、性傾向特質遇到微歧視的狀況最嚴重,以「身心障礙」、「身心疾病」的兒少而言,較多有「別人不想坐在我附近或跟我分同一組」被他人排拒在外的情境;而因「性別氣質」與「性傾向」被微歧視的兒少,相對其他特質有較多「我覺得我被其他人貼標籤」以及遭遇「有人會刻意模仿我的言語跟行爲」,讓他們當衆覺得不堪。

調查發現,遭微歧視的兒少往往得不到周遭支持甚至還受到他人負面迴應,如被同學嘲笑、老師約談或被同學冷漠忽視,導致身心產生影響,覺得傷心與感到焦慮分別佔49.5%與40.6%佔比最高,甚至有三成以上兒少因不想去學校(32%),31.6%兒少因此否定自己。

兒福聯盟執行長白麗芳呼籲,近日教育部啓動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修法,建議增加預防的具體措施,包括敏感教育、修復式生活教育,學習學生衝突時如何調解並促進彼此對話,將正確處理學生衝突、預防霸淩策略融入校園生活,以避免霸凌創傷發生。

兒盟今年與可口可樂合作推動「我有我的霸免權」反霸凌計劃,連續第二年以「襪!我們不一樣」爲主題,從源頭預防霸凌,勇敢告別微歧視,將多元與和平帶到校園與社會,將從即日起至5日於松山文創園區展出。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勇於求助,遠離網路霸凌!檢舉網路霸凌iWIN熱線:02-2577-5118、教育部反霸凌投訴專線: 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