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棉「條」會致命? 食藥署:放越久感染機會越高

衛生棉片。(圖/資料照,東森新聞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每個月生理期來的時候,有些女生會選擇使用衛生棉條,但又擔心會不會造成細菌感染,甚至是致命。對此,衛福部食藥署指出,使用者將棉條放在陰道時間愈久,造成感染的機會就愈高。

藥署11日在闢謠專區解釋,棉條造成感染的原因,與棉條本身的吸收力以及放在陰道的時間有關,吸收力越強越容易造成陰道黏膜乾裂,而失去保護。

食藥署提到,在1990年以前,棉條曾是造成毒性休克症候羣(Toxic shock syndrome, TSS)的主因之一,與金黃葡萄球菌的感染有關;1990年後棉條的吸收力(absorbency)有了明確規範廠商必須把吸收力標示在包裝上,如此一來就很容易可以選擇相同吸收力的類型

▼生理期示意圖。(圖/達志影像

食藥署提醒,如何避免使用衛生棉條所引起的TSS:(1)正確地使用衛生棉條減少感染的風險。包含了使用棉條前一定要先洗手,以及上廁所時要遵守由前往後擦的好習慣,並於4~8小時內更換。(2)依自己的經血量,選擇適合的衛生棉條。如果流量比較大,應選用吸收力較強的。相反,如棉條不易取出,或使用後覺得陰道乾澀,棉條碎裂,或是8小時以上都不需要更換,建議改用吸收力較低的類型。(3)從事水上活動或是游泳時棉條會吸水,所以建議在游泳後應予更換,以免增加感染的機會。(4)陰道發炎時,建議應於治療痊癒後再使用。(5)如使用期間突然有發高燒,畏寒,全身發紅、腹瀉、頭暈、臉色蒼白、嘔吐、持續的下腹痛(要與經痛區別)等情況,有可能是感染的症狀,應馬上就醫檢查

►►►要聞+趣聞,鎖定《ET即時》粉絲團就對了!

▼食藥署闢謠專區。(圖/翻拍自食藥署官網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