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素橫空出世 大受歡迎僞造不斷

華人大補史(時報出版)

一九○八年九月開始製造味之素。當初稱「味精」,在麻布工廠研究製造,當年底在逗子設製造工廠,正式開始製造。「味精」這名稱和酒精、甘精等藥物名稱相近,決定更改名稱爲「味之素」。同年十一月以新富町的藝者爲模特兒,畫出穿着日式料理服的美女,上頭寫着味之素的商標並把它拿去登錄(商品登錄第三四二二○號)。之後則以 「美人商標」繼續被使用。當時「味之素」這名稱引起一些議論,事隔多年才認爲這名稱命名的相當合適。醋之素、若元(わかもと/wakamoto,味之素髮音爲 ajinomoto)、乳素等後來有許多公司名稱都模仿味素。

一九○九年十一月在京橋區南傳馬町(現在的中央區京橋)設店鋪,開始販賣大中小的瓶裝(大一圓、中五十錢、小二十五錢),並在店面的展示櫃裡擺放了小麥、麪粉、麩素、澱粉及味素的樣本,展示從原料到製成味素過程中所出現的副產品。味素公司也會在屋頂架設大型電燈看板,並在公司內設立廣告組進行各種宣傳規劃。此後,味素本舖逐漸成形,展示櫃的設計會按照季節更迭,請來平福百穗、一條成美及寺澤孝太郎等知名畫家來設計。此外也會請這些畫家來畫電車車廂海報及報紙廣告。

由於味素是化學工業的產品,其白色結晶狀的物質特性所帶來的獨特風味,剛銷售至臺灣時,就在各城市料理店受到歡迎,並進而影響民衆的家庭烹調方式。由於消費數量驚人,遂引起不肖商人的仿冒,以各種天然的類似品來代替味素。有關味素的仿冒現象,我們可以透過《臺灣日日新報》與鈴木商店株式會社的企業史資料,探討日治臺灣各地的味素僞造案的內容是什麼?爲何會發生僞造案?味素製作公司如何因應?殖民地政府如何管理?僞造風潮對日用民生又會造成什麼影響?有關食品的僞造案,歐美史學有較多的研究,這可以參考比.威爾遜的《美味欺詐:食品造假與打假的歷史》。

一九二○年代,在鈴木商店還未推出金色罐裝的味素時,容量最大的是兩百錢的特大罐,在這時期的大阪出現了更換內容物的僞造品。這時候的味素容器的蓋子與罐子本身是分開的,只用一般的紙膠帶封住商品。受到一九二三年東京大地震的影響,這一年日本的味素僞造品開始大量出現。第二波是一九二四年,到了一九三○年有了第三波的流行。針對第一波流行,鈴木商店的做法是郵寄警告文件給各販賣店,提醒他們注意是否有僞造品味素。

其實,味素在臺灣的仿冒情況比日本要早,早在一九一六年就有案例發生。一九一六年十月,臺中街小販津田發現臺北廳大稻埕新店尾街的趙春榮僞造他所販賣的味素,立即通報警務課進行調查。仿冒者的做法就是收集正宗味素的空罐,調和麥粉及其他原料,讓色澤類似原裝商品,由於包裝的金屬罐相當精巧,從外觀根本看不出有何差別。到了一九一九年,仿冒味素除了是用麥粉調配,還出現其他物品。一九一九年三月六日的《臺灣日日新報》顯示,有衛生官員出差調查食用品,在中南街臺灣人開的雜貨店中,查獲仿冒的味素。其包裝與原裝無異,經檢驗,發現是芋片、粟粉,另外還混雜了一九一六年案例中所沒有的魚類骨粉及鹽。有的則是用小蘇打粉混合,所以色彩相當接近。這篇報導特別提到,這並非單一現象,當時臺灣各地都已經有這樣的仿冒味素出現,因而必須嚴格取締,並提醒消費者特別留意味素的真僞。

上述仿冒案之後,直到一九二四年,纔再大量出現僞造味素。一九二四年竹山郡的例子,在竹山莊雜貨商葉萬枝店裡發現假造味素,經郡警察課層層查訪後,發現仿冒品的源頭是嘉義街西門的雜貨商金源昌。價格爲一打四元二十錢,其中的包裝印刷字樣和原裝進口的一樣,但商標卻魚目混珠,做了些微變化,和真名發音些微不同,爲「ajinaimodo」(あちないもど)。帶回化驗之後,證實爲假冒品,內容物其實是魚骨粉混加澱粉。

就連報紙上的味素廣告也提醒臺灣消費者眼睛要睜大一點。這麼多的仿冒味素與偷竊,部分原因起於一九二三年東京大地震導致的供需失調。大地震後,東京鈴木商會在川崎的工廠受損,停止味素的生產,改由在大阪新建一座工廠代替。由於檢舉假貨案件過多緣故,光憑肉眼很難判別味素真假,爲維護一般商店的信譽,一九二四年十一月時,州衛生課被授權全天候免費鑑定民衆送來的味素。由於味素在當時算是高級調味料,單價不便宜,報紙中常可見偷竊味素被抓的報導。

從一九二八年開始,臺灣與日本同步販賣金色罐裝味素,水晶體形狀的味素比其他類似商品容易辨別,因此較好管理是否是原裝。在日本內地用金色罐的客戶大部分都是魚板業,其次是餐館。在臺灣則是餐館,特別是小吃攤販特別愛用。其中有一些攤販是掛羊頭賣狗肉的惡劣店家,常在店面放着味素空罐,卻使用其他類似調味料。味素公司會經常派員工來巡查,當發現使用他家商品的話,就不再給任何贈品及優惠。這些店家若被警告會失去商譽,人氣也會下滑,因此大部分商家會選擇道歉,並承諾之後都會使用原裝的味素。

金色罐的價格相對於其他包裝相對便宜,因此一些小商店習慣將它分成三錢、五錢或十錢等小包裝來秤重販賣,這樣的販賣形式成爲「零賣」或「秤賣」。一般臺灣民衆認爲買五十錢、一元的罐裝,不如買散裝的比較划算,因此「零賣」這樣的消費形式立刻在全臺盛行。而在臺日人大多是買罐裝。這種零賣的販賣額逐年不斷提高,卻也造成市場需求量大,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常使得店家開賣假貨,味素公司因而常會主動巡察這一些零賣品。在臺灣的金色罐中有的會內藏五十錢、一圓、二圓、三圓、五圓等「現金券」,以此製造買氣,吸引顧客。這一些優惠活動在日本是無法做到的,而是由各販賣店自行貼錢支付。有時誇張的店家會把裡面的內容物也一起換掉而賣假貨,一旦發現這一些行爲,味素公司都一律報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