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臺商鋪路

最近10年來,僑外來臺投資大約在40至110億美元間,其中有5年落入負成長。外資看好大陸龐大市場消費力與完整產業供應鏈,優先選擇赴大陸投資設廠,當然把臺灣甩在一邊。即使看好臺灣發展潛力,但臺灣缺水、缺電、缺土地,對外商有什麼吸引力呢?在市場磁吸效應下,外商直接赴陸投資也是必然趨勢。

如今世界貿易局勢改變,鴻海董事長郭臺銘推測,陸美貿易戰恐怕演變成長期抗戰,至少5至10年,全球供應鏈將重新洗牌。多項調查均指出,陸美貿易戰對大陸臺商衝擊最大,面對這項新情勢,臺企負責人必須對陸美貿易戰最壞的可能結果做長遠的規畫因應。

依國發會統計,逾60家長期耕耘大陸的臺商打算回臺投資,包括網通、資通訊與自行車等上市櫃公司,這些臺商若能順利回臺投資,可化解臺灣投資長期低迷的困境。多家臺商表達,希望在租稅方面提供誘因,政府應積極輔導,順勢促進臺商回臺投資,同時對資金流入炒作土地與股市預先防範。

陸美貿易戰與全球肥咖條款(CRS)等因素影響下,許多臺商打算將存放海外資金匯回臺灣,粗估臺商境外資金總額高達10兆元,這筆資金若有10%回臺,投入政府鼓勵的重點產業如循環經濟、綠能等,發展清潔能源科技,解決臺灣缺電危機,一方面創造新就業機會,另方面化解缺電危機,適時協助臺灣產業轉型升級,將是一舉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