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園區展出百年文物 盼朝原民故宮目標邁進

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推出「原民寶藏.經典再現」文物特展,「主視覺」展覽爲魯凱族的立柱雕刻和雅美族的牛角接木雕人像,非常珍貴。(潘建志攝)

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推出「原民寶藏.經典再現」文物特展,雖然同以黃藤或竹子編織,但可看到不同族羣獨特的藝術。(潘建志攝)

位於屏東的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推出「原民寶藏.經典再現」文物特展,展出園區內珍藏文物,許多都有百年以上歷史。其中做爲「主視覺」的展覽爲魯凱族的立柱雕刻和雅美族的牛角接木雕人像,非常珍貴,園區希望能朝「原住民故宮」的目標邁進。

園區目前館藏1385件文物,這次特別挑選代表各民族的47件經典文物。這些文物雖然都是日常生活用品,但許多都已有百年以上歷史,經專家鑑定屬珍貴稀少文物。走入展場彷彿就像掉進時空走廊,看到原住民百年來的生活美學。

入口「主視覺」展覽的2件文物,魯凱族的「立柱雕刻」和一般雕刻不同,3D立體的百步蛇攀柱而上,充滿藝術之美;雅美族的牛角接木雕人像,雅美族的神話人物Magamaog兩支腳都接上牛角。

解說員祖祖樂說,雅美族人喜歡在家掛羊角,愈多表示愈有錢,牛角更是珍貴,這麼大支的牛角代表極富有,也有誇富的意思。Magamaog是教導雅美人耕作及拼板舟技術的祖先,有驅邪及權勢的象徵。

此外,展場中也可看到不同族羣獨特的藝術,雖然同以黃藤或竹子編織,鄒族的揹簍就是獨特的六角編法,立體錐造型即使放在山坡地也不會倒;邵族的公媽籃供奉祖先衣物,有濃厚的宗教意涵;阿美族的「魚筌」則是特別的捕魚工具。

文發中心主任曾智勇表示,園區目前訓練一批原住民專業物物維護員,除了維護文物也能規畫展覽,除了硬體外也希望提升原住民的文化軟實力,未來更要提升至專業博物館標準,讓更多人認識原住民文化之美。展覽將展出至明年4月30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