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出圈需打好創新牌
不久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遊消費的若干措施》,從6個方面提出18項具體措施,促進文旅產業發展,激活文旅消費。近年來,各地也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文旅產業發展的政策,如資金支持、稅收優惠、土地政策等,推動文旅產業成爲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文旅產業作爲連接文化與經濟的重要橋樑,是一個綜合性產業,涉及範圍廣、產業鏈長、就業機會多,可實現“一業興”帶動“百業旺”。雖然文旅產業存在諸多優勢,但想要接住這個“潑天流量”,進而實現“潑天富貴”並非易事。有的地方在發展文旅產業時,存在盲目跟風現象,導致文旅項目同質化,缺乏特色和差異化競爭力;有的地方過度依賴旅遊觀光,產業結構較爲單一,缺乏與文化相關的創意產業、體驗經濟等多元化的產業支撐;還有的地方公共文化設施缺失、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降低了遊客的旅遊體驗,影響了文旅產業的吸引力。
推動文旅產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持續“出圈”,應該打好創新牌,從產品供給、消費場景和服務體驗等多維度實現創新,不斷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需求。
提高文旅產品供給創新,滿足差異化需求。文化是文旅產業的靈魂,文旅產品創新要深度挖掘地域文化、歷史傳統、民俗風情等獨特資源,提高辨識度,充分釋放旅遊資源中的文化潛能,推動區域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同時,結合地方發展實際,創新性開發凸顯地方特色的文化旅遊項目,避免同質化發展。比如,江蘇省依託江河相匯、江湖相伴、江海相融的獨特地域文化特徵,構建以水爲脈、推動江河湖海各展所長的空間表達,讓“水韻江蘇”文化標識產生更大影響力。
強化特色消費場景創新,不斷拓展文旅消費邊界。科技賦能可以爲文旅消費帶來新的體驗,各地應積極擁抱新技術,加快智慧旅遊基礎業態建設,通過深化“互聯網+”旅遊場景化,用好數字技術,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人工智能(AI)等,推出更多智慧旅遊景區、項目,不斷豐富智慧文旅新場景。同時,探索“文旅+”模式,推動文旅與農業、工業、教育、體育等產業深度融合,開發研學旅行、工業旅遊、體育旅遊等新業態,拓展文旅產業的邊界。
優化文旅服務體驗,增強文旅消費獲得感。從熱情周到的導購服務,到便捷高效的售後保障,文旅消費的每個環節都影響遊客的感受,關乎消費意願。爲此,各地需進一步完善旅遊公共服務設施,提升文旅公共服務能力,推進智慧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文旅服務質量。同時,提高自身特色化、定製化服務能力,增強旅遊服務效能,改善旅遊服務體驗,努力做到想遊客之所想、滿足遊客之所求,讓遊客放心安心舒心。 (作者:蔣 波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