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分治 賴清德的國防抉擇

(圖/本報系資料照)

歷史上,中國曆朝歷代的領導者,常常需要同時具備軍事才能和統治能力。然而,隨着宋太祖實行「杯酒釋兵權」,中央集權逐漸加強,軍事權力被剝離,國家進入文官體系主導的時代,改變了權力結構,也形成「文武分離」的治理模式。

這種文武分離的政治架構,至今仍在許多現代國家中發揮作用,臺灣也不例外。當面對來自北京的軍事壓力時,臺灣是否需要一位具備軍事背景的領導人,以擔負國家安全責任,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具備軍事背景的領導人在面對外部威脅時,通常能帶來幾個明顯的優勢。首先,他們能迅速判斷局勢並做出軍事決策,提升國家防衛的效率。其次,這類領導人往往更能有效地掌控軍隊,減少軍事力量獨立化的風險。此外,他們在國防資源配置上,具有更靈活的戰略思維,能夠在面對國際競爭和大國壓力時,做出更具戰略性的調整。

然而,這類領導人也有可能過度強調軍事與國防,從而忽略國內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導致資源分配不均,影響國家的長期穩定發展。強硬的軍事立場也將導致國際關係中的摩擦,損害國家的國際形象,進而影響減少國際社會的支持度。

當前,賴清德總統並未具備深厚的軍事背景。他在今年的國慶演說中提到的「新兩國論」,這一立場展示他對兩岸關係的務實觀點,但也反映出臺北在內政與外交上所面臨的困境局勢。賴總統作爲一位民選領導人,面對來自北京的不斷升級的軍事威脅時,他是否能夠維持國家安全,仍是一個值得觀察的問題。

北京對賴總統的「新兩國論」迅速作出迴應,並於10月14日凌晨時,宣佈環臺軍事演習「聯合利劍2024B」,顯示其對臺北的政策走向保持高度警惕。面對如此情況,賴總統必須依賴專業的軍事顧問和國防部門來制定應對策略。這也限制他在軍事事務上的決策靈活性,尤其是在面對迅速變化的地緣政治局勢時,這可能影響臺海地區的長期安全。

因此,臺灣的國防政策必須謹慎平衡國內經濟需求與軍事支出,避免過度軍事化的策略,這是賴總統在其任期內將面臨的重大挑戰。關鍵在於他能否有效整合軍事、經濟、外交等多方面資源,並在國際局勢中保持靈活務實的立場,保持決心和務實的策略,相信才能使國家在動盪的國際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作者爲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