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紀念冊】唐捐/完整的星空,完整的寓言

楊牧紀錄片《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劇照。(圖/目宿媒體提供)

當各成風姿的星座逐一就位,我們便擁有了一整片燦爛的星空。

一首詩,一本詩集或文集,一部全集:這是認識詩人的三種層次。

楊牧的精緻性見於諸多晶瑩的文篇,小至分行斷句與標點,大至通篇文辭風格、象徵系統與聲響結構,無不充滿值得細細品味的匠心。這樣的閱讀樂趣,有時可以不賴書本,而在包含網路在內的各種媒介上獲得。然而,這種讀法終是片段的,偶遇的,並非操之在己,所得亦多侷限。作爲一個積極讀者,以一本書爲基本單位去體認詩的意義,必有格外甜蜜的報償。

詩集的觀念,古今不太相同。李杜文章,光焰萬丈,詩人在世的不同階段已有各式各樣的稿本留傳,但終究歸檔爲「一本」以詩人名號總而系之的詩集。現代詩集則往往爲詩人在特定時期,自行統整創作成果。——雖不乏單純以時間斷代而成書者,但好的詩人常會藉此盤點自己此一時期關注的主題、形式與風格,彰顯其創作理念。因而詩集的編成如同寫詩,其名稱也往往借用一首詩的標題。而現代散文集的概念,大約從周作人、徐志摩開始,也都以文藝性爲準則。

楊牧鮮明的美學自覺,即表現在詩文集的編定。僅以散文創作來說,《葉珊散文集》(1966)完整地展現了以浪漫主義爲內在資源的詩化散文,延續了徐志摩的語調與神情,而又創造了自己的美感情思。這當然不是編輯成書時才產生的,而是在寫作五年之間逐步顯豁的創意之軸。下一本散文集《年輪》(1976)則根本換了全新的發動機,性能爲之丕變。每一本書都是一部完整而獨立的機器,與他的另一本書都有關聯性,但其斷裂性與跳躍性更能激盪人心。

例如《搜索者》(1982)之秋聲始作,猛於文體突破;《交流道》(1985)之從容議論,展示深廣的文化關懷;《山風海雨》(1987)之多音交響,開啓了大河式的自傳書寫;至於《一首詩的完成》(1989),活用書信體,更新文藝譚,語法極爲迷人……以上皆在1980年代完成,如不是從「書」的概念去把握,但就編年讀之,便無法充分體認其精采。合起來看,楊牧文筆之多樣性與創造力,就更昭然了。何況這段時期,他還出了不少經典詩集,編校了多種深具史識的選集,並從事於銳利的文學批評。

所謂「全集」即爲個別詩文集之合璧,完整展示作家一生的創作成果。通常在編輯上會照應到幾個要點:一是文類,二是編年,三是主題。由於楊牧自年輕以來,即展現了強大的自我編輯能力,再加上洪範書店具有極佳的書籍體例,他的原刊詩集、散文集以及自編的三大卷詩合集本就足以爲定本。楊牧創作,向來有標註年月的習慣,因而也不需多費心思去考訂。《楊牧全集》的前十二冊,總彙歷來的詩集與散文集,堪稱大師一生的文學精髓,最爲廣大的讀者所賞愛。然而要成爲楊牧的「核心讀者」,不得不持續往下面推進:讀完文論,方能理解其文學體系,學到根本。讀過譯着,方能見識大師融貫古今中西的眼界與筆力。

詩人兼爲傑出的學者與譯者,堂廡特大,許多觀點都異於大名家。我姑且櫽括其言,很快援舉數例。胡適說:西洋散文什麼樣式都齊備,中國傳統散文單調得很。楊牧會說:不是這樣吧,剛好相反。周作人說:晚明小品是現代散文的源頭。楊牧會說:慢點,先別說莊孟左馬,唐宋古文也不是你想的那樣。紀弦說:效法波特萊爾以降。楊牧會說:至少也得荷馬以降吧。洛夫說:超現實主義是唯一的出路,楊牧則會說:歐洲詩潮的精髓遠不止於此,葉慈纔是大詩人……這些議論都涉及文學觀念的深淺寬狹,楊牧之所以成其大,即在於他的見解以及據此所做的實踐較爲優勝。

這次的編輯工程最耗力,但也最令我們長久追蹤大師的讀者感到振奮的,宜爲「別卷」裡的集外集與書信。楊牧一生的文學事業如此綿密,散落在集外的文字自然不少。——有些應出於作者結集時刻意的揀擇,有些或格於體例一時無所歸屬,有些則只是恰好遺忘吧。無論如何,這些集外詩文所含帶的訊息,實爲理解楊牧創作歷程的珍貴旁證,我們而今讀來,有如新作一樣鮮美。至於那些與師友及後輩交流的書信,或鄭重而論,或信手而書,卻也蘊含着大師的風雅、才識與性情。讀過楊牧、瘂弦往復書簡的,一定會知道趣味多多,恨不得一口氣讀完又捨不得一下子讀完。

全集展示了一位作家的格局,楊牧充分實現了文質彬彬的理想。他一方面具有精純的美學信念,力求工具性與藝術性的平衡,謹慎避免文字淪爲一時新聞之註腳。另一方面,他嚮往蘇軾與但丁在文學創作之餘,「寫干預朝政的策論以及批評教會的小冊子。」相信適時介入現實,可以使文學在美感之外,添加知識與道德的肌理。他曾說:「我正想掌握多種文類以處理不同的題材,以這個境界爲學術和創作的調和,並希望藉此安身立命,俯仰無愧完成一生的工作。」我們綜覽楊牧全集三十冊,看他進而以文涉事,退而編織情思的黼黻,成就實在驚人。

詩與文互證,由前期到後期的脈絡,文學體系的構造,生命情調的開展。

讓別人去讀流行的東西,我們來讀全集;有些隱秘的快樂,只屬於我們。

楊牧全集《別卷》。(圖/洪範書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