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評論 | 讓戲曲觀演活動更加日常化

生活化戲曲演出場景的減少,並不利於戲曲深度融入城市肌理與鄉村血脈,不利於濃郁氛圍的形成和保持,也有礙“戲曲人口”的發展壯大和戲曲藝術的繁榮發展。

戲曲的健康發展需要培育濃郁的氛圍和龐大的受衆羣體。而適應當代社會的戲曲演出日常生活場景的重構,則是確保目標達成的重要途徑之一。

人生掩藏在戲文裡,字字珠璣;性情激揚在板胡中,百折千回。地方戲曲是各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着豐富的歷史信息和地域特色。地方戲曲通過表演的形式將歷史故事、民間傳說、風俗習慣等傳遞給後人,也通過“高臺教化”的形式,把傳統美德以及價值觀輸送給一代又一代的年輕觀衆。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特別是在“劇場”還是稀缺資源的歲月裡,觀戲不僅是重要的娛樂方式,更是人們社交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服務生產、貼近生活的重要儀式。人們聚在一起觀看戲曲表演,共同分享喜怒哀樂,增進彼此之間的瞭解和友誼,觀看戲曲表演也可以與祭祖、祈福、祝壽等共同完成。

因此,對於很多“後生”來說,接觸並喜歡戲曲往往不是通過走進劇場,而是通過各種廟會、各類紅白喜事、各種節日等一連幾天不停歇的大戲演出,抑或是各類開工、開業圖個好彩頭的慶典現場,再或者是親朋、長輩作爲票友、資深戲迷的深情亮嗓。總之,看戲、聽戲乃至學戲,被人們“潮流化”地嵌入各類生產生活場景中,以至於誰家逢喜事不請幾齣戲來,唱上幾嗓,都無顏面對父老鄉親。

客觀上講,伴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以及文化娛樂方式的多樣化,戲曲面臨着傳統陣地萎縮的困境。雖然與之前相比,更多的人有條件走進現代化劇場,在專業舞臺效果的加持下,獲得高品質的藝術享受,但生活化戲曲演出場景的減少,並不利於戲曲深度融入城市肌理與鄉村血脈,不利於濃郁氛圍的形成和保持,也有礙“戲曲人口”的發展壯大和戲曲藝術的繁榮發展。

因此,除專業院團持續推進“出人齣戲”工作外,戲曲的健康發展需要培育濃郁的氛圍和龐大的受衆羣體。而適應當代社會的戲曲演出日常生活場景的重構,則是確保目標達成的重要途徑之一。對此,相關部門、文藝院團要更爲主動地把戲曲送到羣衆的生活中,在火熱的生產生活中,找準戲曲的定位,讓更多的羣衆接受並愛上戲曲,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雙效統一”。

具體而言,可以提升遊客文化獲得感爲導向豐富旅遊供給。隨着旅遊業的發展,地方戲曲逐漸成爲吸引遊客的重要因素之一。許多地方通過舉辦戲曲文化節、戲曲展演等活動,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觀賞和參與。另外,在旅遊景區或文化古鎮中,設置戲曲演出小劇場、戲曲主題酒店等,可以讓遊客多元體驗當地文化的獨特韻味。這種方式不僅能提升旅遊景區的文化內涵,還能促進戲曲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可以通過跨界合作與創意演繹,激發戲曲藝術的青春氣息,增強受衆的體驗感。可以鼓勵戲曲與現代藝術、流行文化進行跨界合作,創作出既保留傳統精髓又符合現代審美的戲曲作品。同時,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戲曲進行創意演繹,如VR(虛擬現實)戲曲體驗、動漫戲曲等,吸引更多年輕受衆在捕捉科技和時尚潮流的過程中,參與戲曲的傳承和傳播。

另外,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的融合,讓戲曲更加觸手可及。在線上,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戲曲觀演和交流的線上平臺。除演出外,還可以提供戲曲教學視頻、劇目介紹、演員訪談等內容,讓受衆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戲曲的魅力。在線下,可以把戲曲文化及戲曲體驗引入購物中心、公園廣場、社區廠礦等空間中,讓人們在購物休閒的同時,近距離感受戲曲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可以更爲廣泛地將戲曲納入學校課程體系,通過開設戲曲欣賞課、戲曲表演課等形式,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更容易地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

總之,要讓人民羣衆成爲戲曲存在的主體,只有在人民之中才能顯示出它存在的價值和社會意義。日常生活場景的構建遠不止上述情景,但只要善於捕捉並積極嵌入,與受衆發生密切的聯繫,作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戲曲藝術便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

責編:勾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