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這個仙鶴呆過的地方,不僅有古村落,還有能喚起兒時記憶的“供銷社”展館!
【甌越風情 · 龍港市·七字山】
文&圖葉望慶
公 園
又到週末,蕩羣陳總多次邀請去看他在龍港開發的項目,遂攻略去龍港七字山登山。直接導航七字山,驅車一個小時多一點就到了。七字山,爲鐘山的俗稱。其山形獨特,空中俯瞰,外形猶如一條擱淺在灘塗田野裡的鯉魚,魚的尾巴往南甩過去,使得山體的輪廓恰好呈現出“7”字形狀,因而得名。
七字山公園實際上是圍繞山體建設的山地公園,集登山休閒步道、涼亭、民間宗教信仰和自然風光於一體,是市民週末休閒登山的好去處。 這裡東臨雲巖社區鯨頭山,西南面向濱江社區橫陽支江江畔,北處中對口社區、金山港社區,一山一水,都透露着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
抵達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莊重的牌坊,兩旁的楹聯寫着“山前綴名園蒼松翠柏蟠龍勢”,描繪出公園內綠意盎然的景象; “浙南尋古蹟一脈淵源仙鶴亭”,似乎在向我們講述着這裡曾經仙鶴降臨的歷史故事。 公園裡,一座造型古樸的亭子也被命名爲“望鶴亭”,似乎與仙鶴脫離不了關係。 站在亭中,彷彿能夠眺望山頂仙鶴翩翩起舞的景象。
不遠處,一塊雕刻着“畫裡七字山”大字的大石頭格外醒目。五個大字蒼勁有力,既是對七字山美景的讚美,也是對遊客們的美好祝願。右側是一座寺廟,大雄寶殿前的一片油菜花田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搖曳生姿,爲公園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而左側則是一處水塘,水面上波光粼粼,與周圍的山林相映成趣,後面整排的大棚草莓。
站在山腳,仰望那巍峨的山體,彷彿能感受到它古老而沉穩的氣息。 我們在公園裡集體拍照留念後,便開始了登山之旅。
登 山
七字山海拔雖僅148米,卻以其山勢陡峭、地勢險峻而令人生畏,成爲無數登山者挑戰自我、親近自然的聖地。 我們自北麓始,沿着精心鋪設的健身登山步道拾級而上,腳下的石級引領我們直指雲天。一路上,兩旁檵木繁花似錦,植被茂密,鳥語花香不絕於耳。每一步都能感受着這座新興城市建城的特有文化基因。
起初,山路幾乎是垂直向上,每一步都考驗着我們的體力和意志。 然而,正是這份艱難,讓登頂後的喜悅與成就感倍顯珍貴。 行至半途,多個之字型的步道映入眼簾,它們蜿蜒曲折,遠遠望去,宛如一段段靜臥山間的小長城。
作爲全國首個“鎮改市”的縣級行政區域,龍港的獨特之處在於農民自發集資建設家園的精神。 這種精神在七字山的遊步道上得到了充分體現,每一根花崗岩欄杆石柱上都鐫刻着捐贈者的名字,記錄着他們爲這片土地付出的努力與愛心。 愛心亭靜靜矗立於健步道中途,它是企業與農民捐資建造的見證,也是人們休憩觀景的好去處。 這些故事如同山間輕拂的微風,帶給我們無盡的遐想與感動。
經過約半個多小時的攀登,我們抵達頂峰。 這裡山水相依,風光旖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將這裡雕琢成一幅絕美的畫卷。 站在山頂,放眼望去,整個龍港城區,靈溪、蕭江、宜山、錢庫等地盡收眼底,城市的繁華與自然的寧靜在這裡交匯融合。 據說,七字山更是夜遊的好去處,每當夜幕降臨時,萬家燈火亮起,星光與燈光交相輝映,爲這片土地增添了幾分神秘與浪漫。
山頂上,一條山脊步道如巨龍般蜿蜒連接左右兩個方向,讓人在高處自由穿梭。 我們沿着高低起伏的山脊向垃圾焚燒場方向前行,探尋“7”字頂頭的奧秘。 左側那排連綿起伏的羣山,便是鯨頭風景區,當地人親切地稱它爲流石山景區。 站在山脊向南眺望,羣山如黛,山際迤邐,綿延不絕,層巒疊嶂,宛如大地的褶皺,盡顯自然的雄渾與壯麗。 陽光透過雲層灑落,山巒間光影交錯,彷彿一幅潑墨山水畫展現在眼前,美不勝收。
西側是一排排不高的山峰,孤立地一個一個屹立在田野之上,遠遠望去,頗有幾分貴州萬峰林的韻味,甚是好看。 低頭俯瞰,江南垟上,靈江如帶,緩緩流淌,爲這片土地增添了幾分靈動與生機。 江邊的田野上,阡陌交通,充滿人間煙火氣息,儼然是一幅田園畫卷。 腳下的七字山,雖非名山大川,卻也別有風致。 此刻,站在山脊之上,更覺人生如登山,需要不斷攀登,才能領略到更美的風景。
仙 鶴
七字山,雖非名嶽大川,然其魅力,非高峻之姿所能限。 古語有云: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此山,正因有白鶴仙師的傳說,吸引了衆多的登山者與村民信衆。 登山遠望,腳下山脊蜿蜒,如龍脈綿延; 遠方山巒疊翠,似水墨畫卷,令人心曠神怡。
然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那兩座承載着民間信仰的奇特亭子。 白鶴仙亭,位於山頂,三層建築,古樸典雅。 畫棟雕樑,飛檐翹角,無不透露出匠心獨運。 它不只是一個供人休憩的亭廊,更是信衆們膜拜的場所。 下層爲休息亭廊,供遊人小憩,品茗論道; 上兩層則爲宗教活動場所,供奉着白鶴仙師。
仙師丁令威,遼東人士,其修道成仙后羽化爲白鶴,留下了無數靈驗故事,這些傳說流傳甚廣,尤其在浙南地區,信衆衆多。 人們敬奉仙師,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體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和諧社會的追求。 蒼南的白鶴仙師信仰,更被列爲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爲一種文化傳承。
而半山腰的“觀音亭”,亦稱爲“觀鶴亭”,與山頂的“白鶴仙亭”遙相呼應。 雖尚未完工,但已顯露出其不凡的氣勢,從名稱看應該是佛教場所。 觀音亭與白鶴仙亭,一佛一道,相得益彰,共同守護着這片土地。
亭外兩隻白鶴雕塑栩栩如生,似乎隨時準備振翅高飛。旁邊的石碑上刻着詩篇,講述了白鶴仙師如何拯救這片土地於瘟疫之苦,六百餘年來護佑着這方水土不受災難的故事。
此外,七字山所在地鯨頭古村還有一段鮮爲人知的傳說。 據傳,此地曾是一個貧窮的小山村,村民們生活困苦,飽受外村人的欺凌。 一日,白鶴仙君雲遊至此,見村民生活困苦,心生憐憫。 於是,他扮作老者,教授村民種植、養殖之術,傳授武術以自衛。 他還教婦女們開店做生意,帶領村民走向富裕之路。 短短兩年間,村莊煥然一新,商客雲集,成爲遠近聞名的富裕之地。 仙君見成效後,清晨駕鶴離去,留下了一段佳話。 如今,白鶴仙師殿巍然聳立,成爲紀念仙君的聖地。 每逢佳節,村民信衆們紛紛前來祭拜,祈求平安吉祥。 而七字山,也因這兩座奇特的亭子和白鶴仙師的傳說增加了人文氣息。 嗟夫! 七字山雖名不經傳,然其景之美、其文之深、其傳之奇,足以令人流連忘返。
古 村
鯨頭村,隸龍港之雲巖社區,臨橫陽支江之畔,倚七字山子麓。名取境內小山,曰鯨山。地古韻長,歷史悠遠,文化深厚。其源遠溯東晉,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石崗下出土《朱曼妻地莂》,證東晉鹹康四年(公元338年)即有先民於此棲息生息,迄今逾一千七百年。
追溯九百年前之北宋,古市已成,商賈雲集,人聲鼎沸。今存秀水路老街,乃清朝所建,古風猶存。又爲革命老區,仰英亭、庵基堂會議遺址,見證浙南英雄兒女崢嶸歲月,述說不朽傳奇。村之自然風光,亦美不勝收。但見山嶽奇幻,洞穴幽深,澗水碧瀅。
村內佛道釋三教鼎立,天主基督,衆教和諧共存。廟宇林立,道觀密佈,香火鼎盛。楊府殿、明德堂等不一而足。楊府信俗,聲名遠播,信衆遍佈浙閩粵、港澳臺及至東南亞。此乃總殿也,餘皆屬分設。每年朝聖,信徒雲集,商漁崇敬,影響僅次於媽祖。總殿分上下兩殿,上殿,系宋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所建,今趙樸初與謝雲題額,昭示古蹟。
古村榮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區”及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民俗文化活動豐富,非遺項目多端,如太平龍迎新春、參龍等,傳統習俗流傳至今。彩扎、米塑等技藝獨具特色。每年農曆四月初一、五月十八、十月十五,廟會盛大,信衆如織,香菸繚繞,鐘鼓齊鳴,蔚爲壯觀。
吾與星哥自七字山徑而下,轉步入百年老街——秀水街。 沿街而行,若穿越時光隧道,雖店閉人稀,但風韻猶在。 石牆石樑,木門木窗,古樸典雅,清代風貌,依稀可見。 至街盡頭,石競橋佇立,廊橋橫跨,古榕鬱郁,流水潺潺,訴說悠悠往事,見證歲月滄桑。
記 憶
在鯨頭村,有一處能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展館,非常值得一去。那就是位於秀水古街口,遂望亭河對面的蒼南縣供銷文化中心。該中心於2017年10月正式開館,原址是蒼南宜山供銷社雲巖分社所在地。我與星哥走進中心,彷彿走進了一段塵封的歷史,開啓了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喚起了一段深藏的回憶。
供銷社,一個看似遙遠模糊的名字,卻是計劃經濟時代,無人不知的“金字招牌”。一個早已淡出現代生活,卻深深烙印在農村歷史畫卷上的名字。它不僅供應農民們所需的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品,而且大力收購農民手中的農副產品,既是農村商品交易中心,更是農民與外界溝通的窗口與橋樑,也是農村最爲熱鬧、最富有生活氣息的社交場所。
在中心,我們重新看到了那些曾經熟悉的場景。一樓是實物展區,這裡收集了從解放後至上世紀80年代的各種商品,有農民所需的文化用品、生產資料,副食品、農副產品、棉布、日用百貨、五金交電、中西藥等八大類,3000多種商品。那個貧困的年代,商品雖然不算豐富,但每一樣都顯得那麼珍貴。
而當你登上二樓,你會被資料和票證展區所震撼。這裡主要展示的是1950年平陽(蒼南)供銷社建社以來的各種歷史文件、票據、證書、印鑑、社員登記冊、股金分紅清冊、農副產品預購合同、定金髮放清冊等上千種珍貴資料。這些實證承載着一個時代的記憶與變遷,一個時代的辛酸與無奈,計劃經濟時代的商品短缺在此一覽無遺。
中心裡的展品就像是一部歷史長卷,記錄着供銷社的發展歷程,也見證了蒼南乃至整個中國農村的變遷。供銷文化中心不僅僅是一個展覽館,它更是一個教育基地和鄉村旅遊景點。如今,它已被授予“供銷合作社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和“農情觀察點”稱號,成了全國範圍內規模較大、商品資料齊全、具有歷史特色的多功能文化中心。
國內旅遊 戶外拓展 景區合作
廣告推廣 古道建設 航拍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