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沃“背刺”吉利?

2010年吉利全資收購沃爾沃時,有人向李書福提出一個問題。“吉利成功融合沃爾沃,靠的是什麼?”意氣風發的他自信道:“靠溝通互信,靠合規合法,靠合而不同的中華文化底蘊。”

李書福的構想中,併購的本質是戰略性合作,目的是爲了得到更好的技術。沃爾沃在汽車安全等領域有着世界頂級的技術和創新能力,這是吉利想要進一步發展所急需的。“吉利和沃爾沃不是父子關係,而是兄弟關係。”

然而在幫助沃爾沃重新奪得歐美市場的地位後,兄弟之間卻開始鬩於牆內。

成都車展召開前夕, 8月17日沃爾沃公佈一則人事變化的消息:原沃爾沃汽車大中華區銷售公司總裁欽培吉離職,並由原日本地區銷售業務總經理潘松鶴(Martin Persson)接管大中華區業務,向沃爾沃首席商務官兼副CEO安伯揚(Björn Annwall)彙報。

隨後的8月21日,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楊學良在社交平臺發文,證實了此前在沃爾沃汽車新聞稿中“尋求外部發展”的欽培吉將加盟吉利,出任吉利汽車集團銷售公司副總經理,並且着重提到了欽培吉在新能源汽車銷售方面擁有豐富經驗。

同日,沃爾沃也發佈新公告,現任沃爾沃汽車日本公司總經理裴馬丁(Martin Persson,現更名爲潘鶴鬆)將回到中國,負責領導沃爾沃汽車大中華區銷售公司的商業運營。裴馬丁將與沃爾沃汽車大中華區總裁袁小林緊密合作。沃爾沃汽車對欽培吉的付出和奉獻表示感謝。

一番令人眼花繚亂的人事變動中,值得玩味的是潘鶴鬆到任後工作彙報對象的變化。

17日的公告中提到,潘鶴鬆繼任後將直接向沃爾沃首席商務官兼副CEO安伯揚彙報,而欽培吉在任期間則向沃爾沃汽車集團全球高級副總裁、亞太區總裁兼CEO袁小林彙報。到了21日的公告中,潘鶴鬆將向“吉利系”的袁小林彙報,而袁小林則直接向沃爾沃汽車總裁兼CEO駱文襟彙報。這一變化被外界解讀爲,沃爾沃瑞典總部和中國團隊以及與吉利之間的博弈,同時也引發沃爾沃想要脫離吉利控制的猜想。

沃爾沃急了

與奔馳有內飾,寶馬有操控,奧迪有科技一樣,在燃油車時代,沃爾沃的安全性也深入人心。然而,隨着新能源汽車浪潮的來臨,以及造車新勢力的瘋狂內卷,沃爾沃縱然也佈局了電動化轉型,然而僅靠安全這一個標籤,顯然難以打動消費者。

最新銷售數據顯示,今年1-7月,沃爾沃汽車在中國市場共售出9.2萬輛,同比增長8%。這一數據與沃爾沃全球銷量增長18%相比明顯偏低,也低於同期豪華汽車品牌在中國市場11.2%的同比增速。

2017年沃爾沃就提出了全面電氣化戰略,在一衆傳統豪華車企中,可謂最早的一批。然而卻並未在市場上贏得對等的掌聲。

直到今天,燃油車仍然是沃爾沃的支柱,僅有的電動車也是以插混車型爲主。純電方面,以XC 40 Recharge爲例,也是基於燃油版車型的XC40改版,外觀並無區別,僅在前臉部分採用了封閉式格柵,使用的架構也是基於2016年沃爾沃和吉利共同打造的CMA基礎模塊架構開發。

這種“油改電”的策略,在注重工具屬性的歐洲市場或許還有一戰之力,但在高度內卷的國內難成主流。

今年7月,沃爾沃汽車在華銷量同比下降8%,其中Recharge系列(包括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佔比爲8%。反觀同期歐洲市場的銷量超2萬輛,同比增長28%,其中Recharge系列車型銷量佔其歐洲市場總銷量的56%,純電動汽車佔比爲13%。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顏景輝認爲,中國作爲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大國,沃爾沃的在華銷售情況卻不如歐洲市場,這或許也讓急於電動化轉型的沃爾沃汽車方面對大中華區不滿,因此開始對管理層進行調整。

換句話說,沃爾沃急了,不僅體現在對組織架構的調整上,匆忙發佈的新款車型中也能看出一二。

作爲沃爾沃首款基於純電平臺打造的車型,EX90一再推遲量產時間,不斷消費着用戶的信心。而在8月24日的成都車展中公佈的MPV車型沃爾沃EM90,仍然以“安全即是豪華”爲賣點,並將於11月12日全球首發。純電豪華SUV EX90因激光雷達系統的軟件代碼太複雜還沒解決,就要開始搶佔由騰勢D9、比亞迪宋Max DM-i、嵐圖夢想家等把守的MPV市場。急匆匆地亮相開售,顯出沃爾沃搶佔電動汽車市場的心急如焚。

兄弟鬩牆

被吉利收購後,沃爾沃一直都按照李書福的“三點自由”來發展,而這三點,也給後續的裂縫埋下伏筆。

其一是“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強調了吉利和沃爾沃的互不干預;其二是“沃人治沃”以及“充分給管理層自由,讓沃爾沃自由行駛”;其三是“放虎歸山”戰略,幫助沃爾沃“鞏固歐美傳統市場,重點開拓中國等新興市場”。

從市場表現來看,沃爾沃和吉利確實實現了雙贏。公開數據顯示,2009年沃爾沃銷售34萬輛,而到了2019年則銷售超70萬輛,實現銷量翻倍歷史新高,連續第六年打破全球銷量紀錄。吉利汽車也從2009年的35萬輛,到2019年超過200萬輛。

然而,重新站穩二線豪華品牌之後的沃爾沃,卻經常被外界傳出與吉利出現“隔閡”的聲音。

2017年4月,由吉利與沃爾沃合資成立的領克正式發佈,定位於中國自己的高端品牌,主打年輕人羣體。但這無疑搶了沃爾沃的一些市場蛋糕,更重要的是,領克用的還是沃爾沃的技術反哺。

到了2020年,雙方又宣佈了一個“合併”計劃:沃爾沃將併入吉利在港股的上市公司,合併後的公司計劃未來在瑞典上市。雙方的合作方向包含自動駕駛技術以及電氣化技術合作,合作品牌包含沃爾沃、吉利、領克以及沃爾沃高性能品牌極星。

但是不到一年,沃爾沃就宣佈放棄這一計劃,於2021年10月在瑞典上市。同年,吉利宣佈:在保持各自獨立公司架構的同時,雙方將圍繞汽車新四化前瞻技術,在動力總成、三電技術、高度自動駕駛等業務領域進行合併及協作。其中,動力總成業務合作是重點所在,雙方以股權合併形式將動力總成業務合併成立新公司,重點開發新一代雙電機混合動力系統和高效內燃發動機。

最終的合併方案大幅縮水,合作範疇僅限於業務領域,這也被認爲是沃爾沃尋求獨立,擺脫吉利控制的體現。

“哪來的雙方,我們就是一方。”成都車展上,儘管袁小林針對此次沃爾沃在華管理層毫無徵兆的調整作出迴應,但根據沃爾沃7月20日發佈的二季度財報可以看出,吉利集團擁有沃爾沃的股權已經從2020年初沃爾沃上市時的97.8%下降至82%。

吉利翻身

面對汽車行業的“新四化”浪潮,在燃油車端承壓的沃爾沃和吉利分別選擇了不同的路線。前者緩慢推進自己的電氣化戰略,而財大氣粗的後者在合併失敗後,則開始佈局新品牌以及瘋狂地“買買買”。

2020年,領克發佈高端純電概念車領克ZERO,但沒想到被極氪給截了胡。第二年3月,吉利宣佈成立新品牌極氪,領克ZERO也變成了極氪ZERO,依舊是基於SEA浩瀚架構打造。

自此,與沃爾沃共同成立的領克頗有些“失寵”。而成立後的短短兩年,極氪已完成了兩輪共計12.5億美元的融資,包括2021年8月英特爾資本領投5億美元,以及今年2月的7.5億美元。資本的加持讓極氪的估值來到了13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908億元。

去年12月就有消息爆出,極氪按保密基準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可能進行IPO的註冊聲明草擬本。吉利汽車集團董事長、極氪智能科技CEO安聰慧更是對外表示:“後續,如果市場窗口時機適合,公司將擇機進行公開遞交,並努力完成上市。”

有了資本的底氣,極氪在市場端毫不吝嗇,通過降價的方式與特斯拉Model Y開戰。從最新的吉利財報看,極氪上半年收入212.8億元,同比增長141%。其中虧損規模爲8.09億元,也拖累了集團的整體表現。吉利汽車表示,受極氪直營渠道建設和運營的影響,分銷及銷售費用同比增長44%至48億元。

同時,爲了繼續補全新能源版圖,吉利控股還聯合百度對外官宣合作造車,成立集度品牌。8月14日二者的戰略合作進一步升級,吉利旗下的汽車機器人品牌極越正式發佈,並將首款車型命名爲極越001。

同樣是在這幾年,吉利出資2.34億英鎊(摺合人民幣約20.43億元)完成對阿斯頓·馬丁的股份增持,成爲第三大股東。據官網顯示,目前吉利控股集團旗下擁有吉利、領克、幾何、寶騰、沃爾沃、極星、路特斯、極氪、SMART、英倫電動汽車、雷達汽車共11個汽車品牌。

對於如今的吉利而言,沃爾沃的技術反哺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瘋狂地佈局與掌控纔有足夠的安全感。相反,正如大衆積極尋求與智己、小鵬在電動車技術上的合作一樣,沃爾沃在電動化這條路上,甚至需要反過來仰仗它的“中國大哥”。

新能源時代,北歐的內燃機神話不再,而吉利與沃爾沃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改變。昔日的小弟變成了今日的大哥,不習慣於下位者的角色只能選擇儘量劃清界限。“背刺”能否成功暫且不論,自身的電氣化轉型沃爾沃勢必會走得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