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發現“龍城熱河蠍”
新京報訊 據中國科學院消息,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及博士生宣強等,報道了在熱河生物羣發現的中生代蠍化石——龍城熱河蠍(Jeholia longchengi gen. et sp. nov.)。這是熱河生物羣首次報道的蠍化石,新發現填補了中國中生代蠍化石的空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上。
熱河生物羣因發現多種特異埋藏化石而聞名於世,包括帶羽毛的恐龍、早期鳥類、多樣化的哺乳動物、翼龍、節肢動物、植物化石等,被譽爲20世紀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發現之一。熱河生物羣的節肢動物主要以昆蟲和甲殼類爲主。
這塊蠍化石之所以稱爲龍城熱河蠍,是由於其來源於熱河生物羣,種名指示正模標本的存儲地屬於遼寧省朝陽市龍城區。此前,中國僅報道了山東山旺中新世的山東中華蠍、湖北省泥盆紀的纖跗湖北蠍和內蒙古烏達地區二疊紀的始蠍三塊蠍類化石。
這一龍城熱河蠍標本基本完整,部分前體缺失,保存於灰黃色泥岩中。它須肢纖細,足脛節與跗節較長,胸板呈五邊形,毒刺尾針較長,根據這些特徵可歸入殺牛蠍小目Buthida,但因缺少毛序及螯肢等特徵,科級單元未定。
研究發現,龍城熱河蠍化石體型較其他國家中生代蠍類化石更大。根據分析,該蠍化石長度達10釐米,體型相對較大,或是熱河生物羣食物網中的次級或三級消費者,或以昆蟲和蜘蛛爲食,甚至可能捕食小型脊椎動物的幼體,亦或成爲一些中大型脊椎動物的食物如早期鳥類、哺乳動物和恐龍等。
科研人員通過初步重建熱河生物羣的食物網發現,龍城熱河蠍在生態網絡中具有較高的“介數中心性”,表明它可能與當時陸地生態系統的多個物種產生複雜的生態互動。這一成果爲探討熱河生物羣食物網的複雜性提供了新證據。
這一標本現保存於遼寧省朝陽市化石谷博物館。
編輯 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