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工業智慧技術 點亮高雄未來

智慧城市須建構的項目雖然多元,但高雄獨特的山海河港環境,造就了金屬石化產業的優勢,同樣也產生重工業壓境、貨櫃車頻繁運輸以及錯綜複雜的管線及倚重勞力等問題,如何讓智慧功能,迅速提升道路平整度、支援管線串流維管及居住安全等複雜緊急與災難的管理,顯然高雄的工業特質,會比其他縣市更需要智慧化的技術改善,特別是Covid-19流感化後所帶來的新防衛方式。

相關醫學報導指出,病毒在密閉空間中孳生度遠大於開放空間,如何利用智慧建築維持空氣流通、溼度及品質就顯得重要;道路坑及複雜管線維管,使用透地雷達、管線3D和即時監控、侷限空間智能作業,就較能隨時維護道路人行及施工作業的安全;智能路燈管理,收集治安、空氣及交通數據,除能控管路燈即時狀況外,也可及時瞭解大數據的分析,或許從這次高雄智慧城市展中,可以更瞭解智慧技術對高雄產生的影響。

市場研究機構Grand View Research數據,預計到2025年全球智慧城市商機將達近2.6兆元,可以想見未來智慧技術的需求,不管是要實現如歐洲的智慧零碳建築,或者是利用智慧路燈、AI監控作業(如影像辨識技術),甚至平臺雲原生化(Cloud Native)等,佔70%人口的全球城市,確實是最好的行動數據產業實驗場。

城市歷史記錄着許多案例,唯有投入新的技術和服務,才能發展出高效率的產業型態,並免於經濟陷於停滯走向沒落,高雄要搶下智慧城市商機,讓城市轉型及安全品質確保,顯然需要由「勞動機具共構」走向「數據技術共享」,簡化早期重複無技術含量的工作,找出跨域統籌、快速解決製造業製程與這塊智慧技術(如人工智慧、雲端運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滿足智慧裝備與系統的需求技術)及人才結合的重要拼圖。

從智慧手機、監控裝置、車控系統等,都能看到IC晶片對特定製程最佳化的關鍵角色,未來高雄半導體產業聚落若能完整成型,應可驅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爲智慧工廠,並將周邊的供應鏈與生態系統重新融合對話,不僅可改變產業的營運模式,也會牽動高雄生活方式的轉變。

若能再爭取國際發展上的領先地位,將可確保高雄經濟重要性,讓民衆重拾對高雄情感上最初的炙熱與感動,併成就新產業在高雄折射出最璀璨奪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