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學拍綜藝,缺錢纔不是最難的 | 調查

作者| 糖炒山楂

編輯| Mia

四月中旬的《奔跑吧12》發佈會上,迎來了一組特別來賓:大學生自制綜藝《奔跑吧川外》的製作團隊,“學生導演”陳明均作爲代表登臺。

時隔三個月,他回憶當時的心情,仍然一口氣輸出了“激動”、“熱愛”、“圓夢”、“感動”、“開心”等多個詞彙。當然,這件事最重要的意義其實是:大學生自制綜藝正在從“自娛自樂”走進行業人的視野。

據媒體統計,大學生自制綜藝興起於2021年下半年,彼時主要以各大高校自制的戀綜爲主。娛樂獨角獸梳理了當下市面上略有影響力的大學生自制綜藝,發現三大趨勢:其一,節目類型更加多元,不僅涵蓋了戀綜、戶外真人秀、文化類、旅行類等經典節目類型,像《種地吧》這樣的“新型”綜藝也有自己的大學生版本。

其二,百花齊放、市場包容度更高,同時節目製作能力快速提升。以“跑男”爲例,市面上便誕生了多個大學生版本:“經典”如《奔跑吧川外》以25分鐘撕名牌遊戲撬動全網3500W+播放量,節目完整度如今年剛更新的《奔跑吧大學生》融入了自身完整的故事線。各有看點。

其三,創新在發酵。今年6月,來自四川電影電視學院的樊可沛團隊製作了一檔將神話故事與城市文化相結合的創新綜藝《神話尋遊記》,不僅是節目創意緊跟內容市場潮流,在片頭製作、後期製作等方面同樣兼具新意和質感。

只是此時言“風口”或許也爲時尚早。一方面,大學生自制綜藝仍然難以打破“模仿爲主”、“自娛自樂”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創意、資金、版權、難以持續性更新等,也是擺在他們面前最迫切的問題。

內容狂卷、觀衆注意力極易被轉移、平臺營收壓力加劇、品牌營銷預算持續收緊的當下,誰能夠成爲大學生自制綜藝的買單者?大學生自制綜藝又將行至何處?

娛樂獨角獸對話了《奔跑吧川外》導演陳明均、《神話尋遊記》導演樊可沛、以及綜藝行業從業者CC,希望從中找到一些問題的答案。

我在大學拍綜藝之:缺錢不是最難的?

這是一個“萬物皆可綜藝”的時代,就像旅遊之後想要製作一個《花兒與少年》同款片頭,小紅書上很輕易就能找到十個八個的視頻教程,以及無數的成功作業。

大學生自制綜藝大概介於這種綜藝式vlog和市面上的成熟綜藝之間,但我們仍然願意將其稱之爲內容場上的新試煉者:從實踐層面,他們完成了綜藝節目從策劃、團隊搭建、拍攝製作到上線的全流程。

和《奔跑吧川外》陳明均作爲跑男十年老粉的“敏銳度”不同——接收到老師留下的製作一個25分鐘的電視節目的作業時,他迅速確定了“翻拍跑男”的主題——想要打造原創旅綜的樊可沛在節目策劃階段就遭遇了困難:沒有亮點缺乏新意。一直到某天晚上睡覺前的靈感涌動:將神話與城市故事相結合,才得以打破困境。

(《奔跑吧川外》截圖)

雖然故事的起點不同,但讓“校園版跑男”和“神話版旅綜”落地,卻有許多相同的綜藝敘事。

如兩個人都組建起了一個20人左右的團隊,職位重疊、身兼多職是常態。就像《奔跑吧川外》中“有個攝像也是嘉賓,他出場後我(陳明均)需要頂替他”。

如兩人在嘉賓選擇上都以“熟人關係”爲基底。不過作爲兩檔不同類型的綜藝,兩人也各有側重點:陳明均強調“遊戲是否玩得開、平時是否幽默、體能狀況如何、性格特點”;樊可沛則提前在腦海中進行了嘉賓預設,也會在每個環節爲嘉賓分析他們的狀態和期望達到的節目效果。

再如兩人不約而同坦言最困難的階段是後期製作。“很現實的問題就是人員不足、設備不足,素材量大、素材無法聯機、剪輯水平參差不齊等。再加上當時封寢封校,就只能一個人扛下來,每天剪輯到凌晨。”陳明均回憶道。據瞭解,整個節目歷時50天左右,後期製作就大概用了40天。

《神話尋遊記》後期大概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進度條佔比近半。“剪輯和包裝一直在縫縫補補修修改改。我們經常早上八點到學校機房,晚上十一點纔回寢室,有些時候會熬到凌晨兩三點、四五點”,樊可沛回憶道,“好在我們的後期組是一條比較完整的流水線,配合的很默契”。

(《神話尋遊記》後期製作)

據瞭解,她搭建的17人團隊主要分工爲導演1人、製片1人、攝影6人、錄音2人、燈光2人、美術道具2人、剪輯1人、包裝4人(含職位重疊)。具體後期組流程則是美術用ps設計花字字樣拿給包裝,包裝用ae做動畫和花字動效,最後上到我這裡的pr序列裡做最終的調整。

當然也有創作環境、綜藝類型、導演特質等帶來的“不同情節走向”。

《奔跑吧川外》誕生於2022年,彼時的綜藝行業尚且處於一種舉步維艱中,更何況是“新手上路”的大學生:他們所面臨的不只是收音、燈光等“硬件”的簡陋,更重要的是“人”,身兼多職的製作團隊、焦慮和喪的社會情緒、以及隨時生變的環境等。

作爲“翻拍”內容,“比跑男還跑男”的反饋印證了陳明均在內容策略上的正確性:極大的閱片量和對原版節目的足夠了解、以及相同的遊戲設置,讓他在剪輯創作中、尤其是對矛盾衝突和轉折點的處理上,往往能夠快速找到借鑑的剪輯手法和配樂。

“說實話那個開頭我以爲是新一期奔跑吧”、“味兒太正了”等評論背後,“仿真度高”恰恰是彼時大學生自制綜藝最重要的突圍方向。

“這其實也就反映了當下觀衆想看到的跑男的樣子:希望能夠回到之前一樣更燃的狀態。雖然在我個人看來現在的跑男mc陣容也非常和諧、非常好,但可能在遊戲設置上可以更燃一些”,陳明均分析道。

如果說陳明均和《奔跑吧川外》是“抓主要矛盾式創作”,樊可沛和《神話尋遊記》在創作上顯然更加註重完整性和標準化。

前期準備上,她提前寫好細緻的策劃案、拍攝腳本,並按照拍攝時間把節目流程、環節內容、轉場地點、美術道具羅列清楚;在拍攝前團隊裡每個人按職位提前準備,比如導演和攝影提前去堪了兩次景,確定場景和每個環節機位設置;攝影組、燈光組、錄音組提前列好設備單,美術組則需要根據堪景情況提前購置美術道具。

(《神話尋遊記》拍攝現場)

綜藝敘事的完整性上,在“神話故事”與城市文化融合的大框架下,她還提出了以拼圖的形式串線:不僅可以增強嘉賓的互動性、讓整個節目更加有趣好看,每個遊戲結束後嘉賓還會獲得相應的拼圖,拼圖內容跟環節設置有着巧妙的銜接,之後會有一個講故事的小總結作爲每個環節的收尾。

在挖掘城市文化的角度,她同樣考慮到了多維度、以及故事講述的視角遞進。“節目第一季來到了西昌,以月亮的女兒這一神話故事傳說串線了三個節目環節,做銀飾、邛海騎行、衛星發射基地,分別對應了民族、城市自然風光、科技發展,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樊可沛介紹道。

多視角、多環節、多種文化氣質交織在一起,也意味着整個後期製作將面臨相當大的素材量、故事線梳理等問題。更細緻的,她還考慮到了如何通過各個環節之間剪輯節奏的變換避免讓觀衆產生視覺疲勞、如何通過升格製造懸念感引起觀衆好奇心,以及渲染煽情、期待等情緒。

目前《神話尋遊記》上線一月在抖音平臺上累計播放量達50萬,點贊量突破一萬。抖音上更是有觀衆留下了“這個(綜藝)真的完美展現了新時代年輕人的創意與真誠”的超高評價。這已經遠遠不是象牙塔內的年輕人自嗨了。

無論是經典翻拍、還是創意內容,歸根結底能打動人心的都是內容初心、製作用心,以及迎難而上的決心。而這大概恰恰是做慣了“行活兒”的綜藝行業當下最或缺的。

觀衆、平臺和品牌,誰會爲大學生自制綜藝買單?

大學生與綜藝市場的碰撞,並非這兩年的事兒,早年間便有《一站到底》。近兩年,綜藝市場對大學生羣體的開發更加極致,《沸騰校園》《百川高校聲》《愛唱歌的大學生》《翻滾吧音浪》等先後上線。

2022年末,知名綜藝導演陳剛在接受娛樂獨角獸的採訪時,曾提出當下國產綜藝創新的兩個思維點之一的人物創新,裡面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對大學生羣體的開發。在他看來,大學生是有着自己固有的象牙塔裡面的精神,能熱情向上去追求、有自己的思想言論的一羣人。

大學生與綜藝,還能擦出怎樣的火花?大學生自己會有不同的答案嗎?大學生自制綜藝,便是在這一階段快速成爲各大高校的“新趨勢”,並在抖音、小紅書、B站等平臺上形成了一定的用戶羣。

只是坦白來講,娛樂獨角獸諮詢了身邊的綜藝從業人士和對文娛產業保持較高關注度的人羣,大學生自制綜藝仍困於圈層,在大衆市場的認知度仍處於一個較低的階段。

娛樂獨角獸梳理了以下幾方面原因:第一,大學生自制綜藝本身存在的問題:更新難以爲繼,更難以形成規模化。我們都知道內容突圍很大概率是一個“量變產生質變”的過程,流量奇蹟往往需要量的積累,但是大學生綜藝多在體量上較小、甚至是“一集而終”。

雖然《奔跑吧川外》已經是大學生自制綜藝的流量和知名度代表,陳明均也很開心大學生自制綜藝能夠被市場所關注、認爲能夠在校園時期率先接觸到所謂的“市場”是大有益處的,但困於時間、人力、物力的原因,再加上平時的課程壓力,後續拍攝計劃可能會繼續擱淺。

(圖源網絡)

一方面,源於課程作業,也終於課程作業。大學生的課程實踐正在“統治”文娛風口,不只是陳明均的《奔跑吧川外》起源於此,在抖音、小紅書等平臺上,相當佔比的大學生自制綜藝在介紹中剖白了這一點。而此前娛樂獨角獸做過的如抖音推文博主、劇本改編、短劇創作調查中,也不乏此類案例。

但這往往意味着在高分交卷後,這一系列將沒有繼續下去的“必要”,大學生的精力又會被新的“作業”所牽引。

樊可沛也在採訪中剖白了另一個原因:“出了校園之後團隊很難再重新聚集了,要看緣分。目前是不會繼續做下去”。至少當下,她已經忙碌在新的工作崗位上。

另一方面,資金所帶來的製作壓力不可小覷。爲了覆蓋旅行綜藝跨市拍攝所帶來的路費成本、追求高質量品質所帶來的攝影設備和錄音設備所帶來的租賃成本等,樊可沛只能儘可能“壓縮”拍攝時間,主打一個高效。《奔跑吧川外》雖然帶來了“所有綜藝只有最窮的時候最好看”的討論,“體測服”在撕名牌也催生了不少喜劇效果,但終究是難掩資金上的辛酸。

更多的,在其他大學生自制綜藝如《奔跑吧大學生》《如花與少年》等評論區,也能夠看到觀衆的“擔憂”:好怕沒錢不更新了。但這可能就是真相。

第二,好的創意仍然缺失。在陳明均看來,大學生並沒有真正經歷市場的考驗,絕大多數對於綜藝的認知也是來源於市場上現有的綜藝節目,加上沒有足夠的實踐經驗、創新能力不足、創作初衷也可能只是“整活”,這也就決定了所生產的內容就很千篇一律和主要依靠模仿。

但他更清楚,“一味模仿和抄襲是不會有出路的,而且若要真正發展也會遇到版權問題”。

拆解一下,首先,內容市場本身就是創意優先的遊戲,尤其是近年來綜藝市場持續疲軟、對新穎內容的需求更加迫切,去年《種地吧》的火極一時便是如此。與之對應的是綜N代雖然仍然有着霸榜優勢但實則市佔率逐年降低。從這一維度來講,以模仿綜N代爲主的大學生自制綜藝,實則站在了“下風口”。

其次,版權問題不可忽視。這也是一位娛樂愛好者在瞭解大學生自制綜藝後向娛樂獨角獸反饋的第一問題,畢竟當下市面上有相當佔比的自制綜藝不僅在節目模式、甚至節目logo上都選擇了“直接使用”。這都爲未來埋下了侵權危機。

這是一個難解的循環:創新缺失、製作水平不足、嘉賓缺少明星光環,再加上平臺投流機制,註定了大學生自制綜藝當下的困境。而想要突圍只能在內容上下功夫,但又如陳明均所說,“好內容來源於創作者的強大能力,也需要雄厚的資金支持,畢竟人可以爲愛發電,但硬件設備、道具等方面確實無法用愛發電”。

那麼未來誰可能會成爲大學生自制綜藝的買單者?

陳明均期待着能夠在內容風口之下,吸引平臺和品牌來扶持優秀創作者、推動優質內容輸出,最終實現共贏。這也曾是內容市場最常見的鏈路。

但綜藝從業者CC對此並不樂觀。在她看來,當下內容市場極卷,大學生自制綜藝“流量”不高、受衆也缺乏一定的消費能力,現在的市場環境其實很難吸引到願意買單的品牌。畢竟“有錢的都去投有頭部流量的內容了”。

樊可沛則期待着觀衆成爲買單者。“大學生本身的青春、純粹、熱血就是很美好且難能可貴的品質,我們不需要去生搬硬套別人的一些東西,真誠的去表達、去創作,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出現的”,更何況,大學生綜藝的受衆很大程度也是大學生,“大學生最懂大學生愛看什麼”。

無論是哪種、可行與否,最難能可貴的其實是:他們已經開始思考並探索着,如何去做出真正具有當代大學生風采和風格的綜藝內容。

陳明均的答案是“反差感”,他希望所生產的作品能夠與學生身份產生一個強烈的反差,簡單來講就是作品的製作精良程度、節目的硬件條件等,讓其看起來不再像是一份學生作業。

樊可沛的答案則是,希望大膽嘗試新的節目形式和內容,用創意去吸引快節奏生活下不斷尋求新鮮內容的觀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