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報告顯示新能源車貿易近6年來快速增長,純電動增勢最猛

自2017年以來,新能源車在全球汽車貿易中開始出現強勢增長。世界貿易組織(WTO)近日在官方博客中發佈的報告顯示,2017年至2023年間,全球新能源車,特別是純電動車進口增長迅速。

新能源車(包括純電動車、混合動力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市場份額從起初的微小比例,逐年增加到2023年底的三分之一以上,標誌着全球市場對於更加環保交通方式的需求上升,預示着汽車產業未來的轉型趨勢。

隨着全球對可持續交通解決方案的追求加強,純電動車顯示出最爲迅猛的增長勢頭,特別是從2020年開始,其進口份額急劇上升,進口價值迅速接近混合動力車。此外,混合動力車自2020年以來也呈現出持續的增長勢態,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也是如此。

美國在2023年成爲全球電動汽車的主要進口國,總進口額達到437億美元,佔美國總汽車進口額的五分之一以上。

比利時、荷蘭、瑞典和瑞士等國的電動車進口也顯著增長,其中比利時和荷蘭由於其港口的地理優勢,成爲其他歐洲國家電動車的重要中轉站。比利時、荷蘭、瑞典和瑞士的電動車進口價值則已超過該國傳統內燃機車輛。

出口市場方面,中國的增長勢頭尤爲強勁,2023年成爲全球最大的乘用車出口國,出口超過540萬輛車,其中包括約180萬輛電動車。而在2017年,中國汽車出口量不足200萬輛,新能源車佔比則低於8%。隨着中國汽車出口量快速增長,新能源車也逐漸在出口中佔據愈加重要的地位。

在被中國超越前,日本和德國是全球汽車出口量最大的兩個國家,這兩國在近幾年中也展現了新能源車出口佔比增長的趨勢。其中由於發展策略的影響,日本目前已成爲全球最大的混動汽車(HEV)出口國。

針對電動汽車的全球貿易政策也促進了這一變化。例如,歐盟的27個成員國及其他一些世貿組織成員國實施了最惠國關稅政策,對電動汽車免稅或減稅,以促進這一行業的發展。其中,三分之一的世貿組織成員國對純電動汽車實施免稅,而混合動力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在四分之一的成員國享有免稅待遇。

需要注意的是,貿易政策對推動新能源車市場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同時,地緣政治的影響也會導致這一趨勢出現波動。

特別是隨着新能源車貿易比重在全球市場的快速增長,國際關稅和貿易措施開始針對這一趨勢進行調整,尤其是在關鍵市場如美國和歐盟。

5月14日,美國政府宣佈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稅率從25%提升至100%;歐盟則在早先時候開啓了對中國電動車進行的反補貼調查,預計將在今年6月公佈初步結論。

對此,德國和瑞典高層對歐盟提出警告,建議不要效仿美國的高關稅政策。在最近的一次會議中,兩國領導人強調了與中國保持開放貿易關係的重要性,指出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過高關稅可能對歐洲經濟產生負面影響,並可能阻礙整個區域電動車的普及和環保目標的實現。

實際上,儘管發達市場可能因保護政策與綠色轉型目標相悖,這並不意味着全球電動汽車貿易會因此萎縮。

俄羅斯市場的例子顯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景象。雖然在WTO的數據中被列爲“其他”,但2022年中國汽車品牌在俄羅斯的市場份額顯著增長,從9%增至37%,到2023年進一步上升至49%,出口量達到80萬輛。

這一增長表明,新興市場的需求能夠有效彌補發達市場貿易壁壘可能造成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