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公募新年展望!投資焦點定了 是AI大年嗎?

年關將至,市場進入“新年展望”時間。

券商中國記者梳理髮現,博時基金、富國基金、前海開源基金、長城基金、創金合信基金等公募最新發布的2024年展望策略,呈現出了兩大亮點:一是2023年行情波動不減,投資者對明年行情預期的心情迫切,使得公募策略會比往年來得更早;二是鑑於市場對經濟復甦和經濟政策基調的高度關注,公募的新年預判對宏觀經濟和中觀產業結構趨勢着墨頗多,絲毫不輸賣方機構。

公募新年預判認爲,2024年國內外經濟增長預期差以及國內政策發力預期,目前已成爲資產配置的主要矛盾。與總量預期相比,關注結構性的樂觀改善更重要,宏觀分析視角和方法要做出效應調整。展望2024年,經濟低斜率復甦會是基本判斷,形成“企業利潤→就業→居民收入”的良性正循環。

在這一趨勢下,2024年A股核心驅動將顯著改變,尤其是盈利築底反彈。隨着工業企業利潤持續改善,製造業利潤改善幅度最大,佈局高端製造由此成爲明年投資焦點,並由此引出兩大懸念:2024年是不是AI投資大年?人工智能引領高端製造會不會成爲主流行情?

資產配置主要矛盾已開始切換

公募對新年的宏觀經濟預判,始於新形勢下的主要矛盾捕捉和方法論調整。

“從宏觀總量角度看,歲末年初資產配置的主要矛盾,開始切換爲2024年國內外經濟增長預期差以及國內政策發力的預期。”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在12月6日發佈的最新預判報告中指出,短期內修復偏波折的國內經濟基本面,會加強政策刺激預期。在這種情況下,“預期—修正”的交易性行情持續反覆。

魏鳳春認爲,從結構視角看,對國內經濟,曾經以房地產、財政和信貸爲核心的宏觀研究框架將會面臨重構。單一宏觀驅動力對經濟的支撐有限,放低對總量的預期,關注結構性的樂觀改善更重要。

在博時基金投資決策委員會專職委員於善輝看來,宏觀預判應從資產配置角度出發,以跨週期、中長期維度,堅守基本面的底層架構。如果某類資產超出平均回報水平,在欣喜的同時還要保留一份敬畏。“因爲中國有中國的特色,需要按照政策維度理解市場和週期,用長週期的格局去完成整個資產配置。”

魏鳳春認爲,當前中國經濟進入了全面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主導產業更替是基本特徵,這是個相當長的時間段。時間越長,不確定性越強,這意味着以線性思維來指導投資都是致命的,應該從主導產業的形成出發,投資者的關注點是“中週期”問題。“中週期的結果是產業更替,更是利益格局的重新劃定,其過程是市場自生能力與政策調整效果的博弈。考慮結果是戰略,思索過程是戰術。當前的市場糾結來源於兩種力量的博弈:一是中週期的向上力量,是爲多的力量,二是對房地產難以復興的擔心,是爲空的力量。這是市場多方和空方的根本差異所在。”

“積極財政政策+寬鬆貨幣政策配合”組合

基於前述框架,於善輝觀察到三個宏觀特徵變化:一是過去全球化分工帶來的低通脹、高增長的有利環境正在過去;二是國內投資率向下,而海外投資率上升;三是地產及收入預期下的消費動能減弱。

富國基金近日發佈的《2024年A股市場策略與展望》中直言,2024年經濟低斜率復甦仍是基本判斷。積極擴張財政疊加寬貨幣配合,中央加槓桿有望逐漸帶動企業和居民加槓桿,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富國基金提到,今年10月份的1萬億元國債超預期增發、突破赤字,已釋放出極大的信號,2024年將是“積極財政政策+寬鬆貨幣政策配合”的組合。“因此,‘中央加槓桿’接棒‘地方加槓桿’後,有望帶動企業和居民的加槓桿,從而形成‘企業利潤→就業→居民收入’的良性正循環。”

具體來看,富國安慧基金經理吳旅忠表示,2024年我國實際GDP增速或保持穩健,地產或是制約經濟增長的核心變量,預計明年地產投資跌幅略有收窄。化債對整體地方債務擴張影響不大,明年基建投資增速保持韌性,出口有望小幅正增長。明年預計10年期國債收益率運行區間爲2.40%-2.80%。在寬財政背景下,需要注意供給壓力,貨幣和財政配合是明年的關鍵之一,利率中樞下行的趨勢仍未結束,曲線超預期走平之後債市走牛概率較高。

魏鳳春認爲,從宏觀交易視角看,海外經濟,美國經濟持續的高韌性在10月、11月的經濟數據中顯露出降溫跡象,影響2024年降息預期的變化,海外流動性拐點也有望成爲2024年階段性的主題。

佈局高端製造是主基調

基於上述宏觀分析,富國基金認爲,從2023年過渡到2024年,三大A股核心驅動將顯著改變:一是盈利築底反彈,逐漸走向低幅度修復通道;二是中美貨幣政策有望走向共振,流動性維持寬鬆格局;三是由於政策定力與張力並舉,美債、美元對A股的影響有望逆轉,風險偏好有望迎來積極改善的窗口期。

基於分子端和分母端兩維度研判,長城基金的基金經理儲雯玉認爲,2024年整體環境將持續向好。從分子端(即企業盈利)看,儲雯玉認爲,儘管今年上半年復甦力度略低於預期,但下半年已處於復甦加快進程中,明年復甦趨勢或將延續,爲企業盈利帶來助力。從分母端(即從無風險利率角度)看,當前全球通脹逐漸得到控制,預計未來無風險利率有望溫和下行,而國內也正持續營造流動性寬鬆環境,或將延續至明年。

“近期成長股的反彈,很大程度上是對年初數字經濟轟轟烈烈行情的迴應,有頭有尾。但如果將其定義爲‘超跌反彈’,或者將北證50近期的火熱行情看作是成長股的孤軍奮戰,則是相對悲觀的看法。實際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魏鳳春認爲,在主導產業的形成過程中,反覆是正常的,成長的定價總是伴隨着風險。在政策全面脫虛向實的背景下,如何佈局高端製造成爲未來焦點中的焦點。“高端製造投資離不開投資的基本要素,即企業盈利與估值提升。單純從盈利看,中國工業企業利潤持續改善,製造業利潤改善幅度最大,這就奠定了2024年投資的主基調。”

魏鳳春還說到,無論2024年是不是AI投資大年、人工智能引領高端製造是不是主流行情,這些領域都不能忽視。“成長風格的投資有很多佈局陷阱,比如從主題到成長,從成長到週期,踏不好節奏將會是血本無歸,但這不是最大的風險。最大的風險是囿於成見,只在紅利低波的池塘中盪漾,全然忘記了資本市場本來是對風險的定價,一個市場如果沒有風險了,也就不能稱其爲市場了。”

新能源是“萬億”級別的產業

除了成長股的趨勢和方向預判之外,公募的年度策略還對細分賽道進行了細緻把脈。比如,長城基金以“智驅未來 洞見價值”爲主題的2024年度投資策略會,對高端裝備、數字醫療、信息技術、半導體等前沿科技行業機會進行細緻剖析。

“我國整體裝備製造水平已經實現了質的飛躍,不少高端製造產業已經取得了領先優勢,新能源產業配套裝備便是典型代表,比如光伏設備、鋰電設備等行業,無論從產值、產能還是研發投入都在全球遙遙領先。未來會更關注人形機器人、元宇宙等產業。”長城基金的基金經理周詩博表示,人形機器人產業充滿了想象空間,國外內先進科技企業都開始有所佈局,持續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從需求端來看,個別汽車企業工廠已經對人形機器人形成需求,但真正的市場需求還未釋放,一旦被市場更多關注到,將吸引更多的投資目光。元宇宙同樣如此,科技巨頭裡某手機品牌商已經在此領域佈局多年,近期推出的新產品已經帶來了驚喜的體驗感,一旦後續推出的產品有效降低成本,預計將催生出巨大的市場需求,至少開發者羣體會具有較強的購買意願。”

針對新能源領域佈局策略,長城基金的基金經理楊宇表示,光伏和新能源車這兩個產業都有比較明確的技術降本增效的方向,未來會以較高速度發展。經過一年半左右的調整,新能源估值已處於歷史底部區間,各細分方向也基本如此;其次,新能源的發展邏輯並未發生變化,即能源轉型的產業邏輯和長期發展方向沒變,只要產業在發展進步,龍頭企業就可能隨之發展壯大,並在不斷的洗牌中進一步增強自身競爭力。在具體方向上,他比較看好光伏、新能源車、海上風電等新能源細分行業。

前海開源投資部總監、首席ESG官崔宸龍在前海開源基金的2024投資策略會上指出,從大的產業邏輯講,當前全球能源結構依然以煤油氣爲主,未來要實現碳中和,整個新能源的比例要超過80%,因此未來新能源空間仍很大,累計的裝機量至少還需要有幾十倍的增長。因此,新能源短期產能過剩有望被需求的快速增長所消化掉。預計2024年鋰電池板塊供給端將會開始優化。

“中國新能源產業是萬億級別的產業。未來幾年,伴隨着房地產全產業鏈銷售規模緩慢下降,有望替代房地產成爲中國最大的經濟增長引擎。新能源的需求更多是來自於外需,中國七成的光伏組件出口到海外,也將成爲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並且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汽車佔比較高。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具有全球的競爭優勢,東南亞、南美、中東、中亞等區域市場的滲透率還有較大空間。”崔宸龍說。

另外,針對醫藥板塊,前海開源基金的基金經理範潔表示,從基本面情況來看,因爲短期政策擾動,醫藥行業實際上在今年三季度的業績,可能是階段性低點。往後看幾個季度,醫藥行業基本面整體變化方向會邊際向好。未來看好兩條主線:創新產業鏈,消費屬性的醫療產品。範潔指出,醫藥行業具有需求穩定(行業持續保持正增長)、高壁壘(人才、資金、技術)、公司同質化程度低(研究難度大、專業性強)等特點,政策的方向就是投資的方向,要選擇優質的有議價權的產品和公司。目前,醫保支付改革、集採目的是騰籠換鳥,創新藥審批門檻提升是對供給側進行優中選優,中醫藥扶持力度加大。另外,目前創新藥進入新發展階段,上游產業鏈伴隨獲益,醫療器械持續國產替代,中醫藥政策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