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類股 外資逆勢買

五大強勢類股

今年來臺股僅69個交易日,外資已提款6,102億元,第一金投顧董事長陳奕光認爲,這數字已超越去年整年賣超,但外資資金也並非全面撤出臺股,逆勢轉進佈局在五大類股中,其中外資壓對寶,華新今年股價大漲68.87%。

觀察外資今年買超金額前17大的個股區分爲五大類,包括第一、兼具升息及高現金殖利率的金融股。第二、供需景俏、原物料需求強及臺灣國境將解封的航運受惠股,分別是貨櫃、散裝及航空股。第三、俄烏戰推升鋼鐵、鎳價上漲類股。第四、今年營運展望佳的電子股。第五、防禦避險及低波動的電信股。

外資青睞的個股中,股價表現最亮眼的爲華新漲幅68.87%,其次爲長榮航27.55%、慧洋-KY達23.16%,元太達22.52%,至於每當國際經濟情勢不佳時,避險資金第一首選的中華電及遠傳等電信股,這兩檔今年漲幅更各自繳出12.45%、19.35%打敗臺股大盤的報酬率。今年臺股下挫5.99%。

中信投顧認爲,從貨櫃三雄的第一季合併營收推算,第一季EPS不低,甚至會較去年第四季高,尤其歐洲線佔比高的長榮;至於外資看好的散裝航運,與客戶搶運大宗物資、原物料有關。華航及長榮航等航空股,外資壓寶臺灣國境將在下半年解封,首先中轉到東南亞及北美的旅客會先回流,對長榮航有利。

陳奕光認爲,外資今年拚命買金融股,着眼於美國升息,銀行將大賺利差財,淨利差則隨臺灣、美國升息顯著擴大,淨利息收益的成長動能強勁。同時若旗下銀行外幣放款的比重高,則受惠最深。

外資今年整體賣大型電子股居多,陳奕光認爲,是遭到被動型ETF的調節,主動型基金對於今年營運樂觀的電子股仍持續關注及回補。

今年股價漲幅達兩成的元太,旗下四條電子紙材料新產能陸續開出,再搭上自動化與節能雙題材,ESL(電子貨架標籤)未來呈高速增長,外資更認爲,元太有厚實專利技術優勢,站穩龍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