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賀銓院士談5G和AI:5G半程需加力前行,AI手機時代來臨
“中國的5G基站數、用戶數、用戶滲透率在全球領先,5G創造的賦能價值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認可。同時,5G與4G相比流量增長潛能尚未釋放。5G技術進步與用戶體驗提升也有待形成閉環。”6月6日,在2024移動通信高質量發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如是說。
隨着人工智能的發展,大模型和手機通信行業的結合越來越緊密。鄔賀銓表示,隨着AI大模型下沉到個人終端,手機即將邁入繼功能手機、智能手機之後的AI手機時代。“AI手機與5G/5G-A相輔相成,智聯未來將開拓出無限的想象空間。”
5G半程仍需加力前行
自2019年6月6日正式發放5G商用牌照以來,我國堅持“適度超前、以建促用”,推進5G“建、用、研”協同發展。5G五載用戶過半。鄔賀銓總結了當前我國5G發展的成果。他表示,截至2024年4月,中國5G基站數佔全網31.7%,佔全球60%。5G用戶數佔全網50.54%,佔全球50.8%。5G峰值與均值下載速度爲4G的7倍,上行爲4G的3倍。中國的移動通信平均下載速率位於全球前列。
5G也帶來了許多積極影響。鄔賀銓表示,5G比4G快,5G峰值與均值下載速率是4G的7倍。5G帶動ARPU值(每用戶平均收入)增速由負轉正,中國5G商用前後12個季度平均ARPU值從-10%增加到5%。我國移動通信包月資費按單位流量計算近十年下降95%。
不過“5G半程仍需加力前行”。鄔賀銓也提到,5G的潛力還有待挖掘。5G用戶滲透率及其在DOU(平均每戶每月上網流量)中佔比都超過50%,即5G用戶的DOU與4G用戶仍然相當。5G速度更快,單位流量資費更低,但因特色應用開發滯後,5G與4G相比流量增長潛能尚未釋放。5G技術進步與用戶體驗提升也有待形成閉環。
鄔賀銓表示,5G下半場的創新正在路上。包括寬帶化、大上行、主動適配、輕量化和智能化等。以智能化爲例,“人工智能技術在5G上面既表現在5G系統上人工智能的應用,還有在5G空口上的應用,還有一種新趨勢是把人工智能落到5G終端上面,包括手機、PC、工業模組、可穿戴設備等等。”
開啓AI手機時代
當前主流手機廠商紛紛把大模型“裝進手機”,不斷提升手機智能化水平。鄔賀銓表示,大模型進手機以語音交互和智能涌現昇華人機接口,將空間計算能力引入手機,支撐離線狀態UGC(用戶生成內容)和連線狀態更強的雲化服務,開啓了功能手機、智能手機之後的AI手機時代。
鄔賀銓解釋說,大模型經過壓縮和算力提升,可將推理應用轉到邊緣/端側,相比公有云具有低成本、低時延、高隱私、個性化優勢 ,還可以離線運行。通過芯片升級與模型壓縮,手機已能支撐130億參數推理,今年可達千億參數能力。
據Canalys發佈的《AI手機的現在和未來》的報告,2024年全球AI手機佔智能手機出貨的16%,到2028年將激增至54%。IDC預測到2026年中國市場中近50%的終端設備的處理器將帶有AI引擎技術。
5G+AI手機則能激活用戶創作音視頻內容的能力。鄔賀銓說,現有5G手機+大模型APP將打造AI Agent(人工智能體)入口,提供音控AI搜索/作圖,文檔摘要,口語陪練等功能。大模型直接嵌入手機顯著降低用戶生成XR、3D等智能音視頻的門檻,激活UGC生態,增強用戶體驗,催生5G新應用和激活萬億元規模的手機產業。此外,5G+AI推動可穿戴設備向空間計算髮展。
IDC認爲,嵌入大模型的智能終端將在動漫與視頻創意、遊戲和虛擬世界、語音合成與轉換、視覺和圖像處理、聊天機器人、個性化推薦、醫療輔助、自動化內容生成、人臉識別等領域廣泛應用。智聯未來將開拓無限想象空間。
“現在AI手機與5G/5G-A相輔相成,大模型下沉賦能5G上新,將破局5G用戶體驗滯後的困境,但對硬件算力需求更顯手機芯片成爲制約因素,出路是用邊緣計算分攤手機功能。”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孫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