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經國退休 國際奧會沒臺灣委員 奧運之路受關注

吳經國因身體因素辭去國際奧會委員職務,臺灣將面臨沒有國際奧會委員的窘境。(本報資料照片)

我國籍國際奧會委員吳經國以健康理由申請退休,臺灣將面臨半世紀以來首度沒有國際奧會委員的窘境。國際奧會(IOC)會不會再提名我國籍的奧會委員備受關注。萬一沒有,我國參與奧運的權利是否受到影響,相信國人一定十分關心。

奧會委員是國際奧會派駐各國的代表,而非會員國派駐奧會的大使,提名主動權在國際奧會,特別是德國籍的國際奧會主席巴赫。我國籍上一位國際奧會委員徐亨50多年前就是在美國籍國際奧會主席布倫達治力挺下,於共產國家奧會委員一面倒的反對聲中當選。吳經國當年能夠無縫接軌,西班牙籍國際奧會主席薩馬朗奇也幫了大忙。

奧林匹克五環。(黃樹德提供)

從大陸時代開始,我國一度擁有王正廷、孔祥熙(蔣中正總統的姊夫)、董守義等三席委員,陣容十分強大。1949年兩岸分治,董守義留在大陸,配合中共全面退出奧會政策而辭職;留在自由世界的王正廷、孔祥熙無心會務,也跟着辭職。我國一下從三席驟降爲零,偏偏中華民國會籍保衛戰方興未艾,我國在國際奧會卻無人代言,情況十分危急,直到徐亨當選才改善。

1980年代奧會模式確立後,海峽兩岸的會籍爭議也跟着落幕,我國以中華臺北名義參賽的權益也受到保障,惟兩岸關係日趨緊張,建立在一箇中國前提下籤署的奧運模式會不會生變,值得國人注意。所謂生變分內外兩個層面,國內臺獨力量愈來愈強,東奧正名公投把中華奧會嚇出一身冷汗,獨派還會不會有動作,如果國際奧會判定我以政治干涉體育,在沒有我國籍委員的情況下,臺灣處境堪慮。對外,則是來自對岸的挑戰。

中華奧會當務之急是向國際奧會爭取提名我國籍的新委員,會不會成不得而知,但不努力就沒機會。但要提醒大家的是,吳經國當年能獲提名,很大程度是兩岸彼此的諒解,以及奧會模式奠定的基礎,如今國內不少人對奧會模式有意見,加上兩岸日益敵對,勢必增添提名的難度。

附帶一提,天主教樞機主教的任命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單國璽樞機主教過世後,教宗也一直未提名我國籍的樞機主教,合理懷疑,教廷一定有把提名問題與兩岸關係掛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