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送快遞,爲什麼說它是國力之爭?

10-14世紀,中國泉州成爲各國商旅雲集的“東方第一大港”,開啓了屬於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時代;

15-17世紀,歐洲用大航海更改世界經濟版圖,將全球大部分地區納入了自己的貿易體系;

二戰後,美國、日本又憑藉製造業的“世界工廠”地位,逐漸成爲新的海運大國;

......

縱觀歷史,每一次龐大經濟體的崛起,都與國際物流格局的變革相伴隨。物流發展已成爲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未來能夠影響國力的關鍵能量,也必將從物流行業中再次爆發。

本站傳媒科技研究推出行業新觀察紀錄片《易見》首期:《智慧物流 國力之爭》,洞悉物流業前沿技術、探索智慧物流發展路徑、發現行業背後的商業機遇。

《易見》首期 | 本站傳媒科技研究院行業新觀察紀錄片(來源:本站傳媒科技研究院)

小小的托盤,一場革命性的改變

我們常見的快遞只是物流的一環,更多物流發生在更廣闊的領域。舉個例子,全球每天有7萬9千多艘貨輪在海上,集裝箱裡裝載着流通向世界各地的貨物,而所有貨物幾乎都需要放在托盤上。

在物流系統中,要處理的對象絕大多數都是雜件,貨物形狀各異、大小不一,SKU非常多。爲了實現機械化、自動化,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貨物規劃爲整齊劃一的作業單元,托盤恰恰就是最基本的單元。由於托盤便於叉車裝卸搬運,從而大大提高作業效率。

我國知名物流專家吳清一教授表示,托盤說起來很小,但是它意義非常重大,“叉車和托盤的配合被稱爲搬運之神。”

吳清一教授說:“到目前爲止我們國家實行這個帶托盤運輸還是困難重重,沒有解決。托盤基本上還是在庫內”

貨物經常因爲托盤規格不統一,托盤大多數僅限庫內使用,而不能連貫流通,不得已被搬上搬下多次倒換托盤,造成物流作業效率低下,物流成本增加。

派鏈托盤董事長宋偉表示,在發達國家比如歐洲,95%的貨物在托盤上,美國有超過80%的貨物在托盤上。據統計,發達國家平均每人擁有5~7片托盤,中國現在才一人一片。

宋偉認爲,中國托盤的標準化進展的緩慢,將使中國製造業物流供應鏈的發展嚴重滯後於發達國家。

“目前我國每一個產品物流費用多付出了5%~8%,那麼我國產品的競爭力就少了5%~8%。5%到8%是什麼?可能就是一切”,宋偉說。

吳清一教授表示,現代物流基本的三個方向是單元化、標準化、數字化。

未來中國物流行業除了要在標準化、單元化上有所突破之外,從“量變”轉向深度捆綁科技基底的智慧物流“質變”,將是中國物流需要攀登的第二座高峰。

物流將重塑中國製造國際競爭力

北自科技總經理王勇則表示,生產物流是國家重點智能製造的推進方向,也是比較複雜的。未來生產物流如何解決生產工藝的問題,重構生產工藝,是我們將要面對的最大的難題。

最大的市場需求是解放人的生產力

靈動科技創始人齊歐表示,今天在末端的物流的供應體系裡面,最大的生產者還是人,事實上,人佔據了90%以上的勞作。AGV是自動引導的車輛,AMR(自主移動機器人)會在一個高效、柔性、快速、高性價比的需求下和人協同,提高人單位時間的產出。

2021年中國市場市場AGV、AMR市場銷售額達到126億元,較2020年增長75.61%。智能化物流設備技術將成爲市場主流。

曠視CTO唐文斌表示,我們今天談到算法、人工智能、軟件,其實都是一種手段。物流發展革新目的是爲了實現高吞吐量、低延遲、低成本的把一個貨品從生產端送到消費者手上。唐文斌說,物流系統硬件很多時候其實提供的是一個載體,而只有軟件才真正決定了:他是誰,他能做什麼?

資本搶佔,千億物流新賽道前景如何?

自2020年疫情首次爆發起,物流就發揮着應急救援物資保障、居家隔離民生保障、復工復產供應鏈保障等重要作用,物流不斷上升到國家戰略支持發展的高度。2021年我國智慧物流投資數量共82起,投資金額達519.76億元,同比增長64.6%;智慧物流市場規模達6477億元,同比增長10.9%。

智慧物流賽道受到資本關注認可,自然是因爲其背後的市場空間。

2022年,中國智慧物流市場規模達6995億元,預計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元。其中無人化、智能化應用場景備受投資追捧。創新技術在物流行業扮演的角色從提升效率轉變爲根本性的創新和顛覆。

棋盤資本馬宏表示,中國有十大振興產業,前面九大一早就出來了,第十大遲遲沒出來,大家都猜是什麼?沒想到09年出來的竟然是物流,一下子就非常的火。《十四五規劃》中數次提到物流,還提到了產業鏈、供應鏈,這是前所未有的。這意味着物流從一個增量產業升級成爲國家戰略。

馬宏認爲,物流供應鏈的春天真正到來了。他表示,物流不是一個行業,而是一個生態,是你賴以生存的一整個環境。未來世界是一個智慧化的世界,未來的物流也一定是智慧化的。

一端連接生產、一端連接消費,一端連接國內、一端連接國際,物流行業承接國計民生,智慧物流蓄勢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