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物博會 展現網路新力量

服務型智慧語音實體機器人亮相物博會。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發表主題演講。

智慧康復治療器。

全球物聯網迎來發展盛事,無錫再次成爲關注焦點。9月10日,由大陸工信部、科技部、江蘇省政府共同主辦的2017世界物聯網博覽會在無錫拉開帷幕。

9月13日,2017世界物聯網博覽會組委會召開第三次記者會,發佈本屆物博會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一個鮮明的共識已經達成:一個新的全球物聯網時代正在加速到來,物聯網發展的「朝陽」正在噴薄而出。本屆物博會規模空前。峰會和論壇中專家學者和行業大咖雲集,其中國內外院士39名,比去年增加14人;世界500強企業42家,比去年增加10家;參會企業達到5310家,比去年翻了一番;參會嘉賓9520人,比去年增長25.26%。

民衆看病更方便

中科院院士葛均波告訴記者,改革開放後,中國心臟疾病爆發性增加,去年的疾病資料分析中,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達到44.8%,具體而言,農村心肌梗塞死亡率高於城市,原因就是農村的搶救機制完善不夠。

他指出,心肌梗死、肺栓塞、主動脈夾層等急性胸痛是最常見的三種疾病,佔胸痛高危患者的90%,而發病120分鐘內是心肌梗塞的黃金救治時間。從臨牀經驗來看,一般患者從發病到進醫院,至少要經過4、5個小時,而從到院至手術在90分鐘內,其中檢查檢驗的時間更是佔了不少。在目前的醫院架構中,急診歸急診,檢驗歸檢驗,患者到醫院後則需要多科協作。爲此,他們於去年倡議在全國成立1000家胸痛中心,將120急救納入到胸痛中心去,患者在急救車上就可以進行檢查檢驗,資料第一時間傳到醫院,醫院可以針對病情提前做好準備。

他說,從2011年、2013年到今年,他們對7000例病人追蹤,發現有胸痛中心的患者死亡率降低到2.9%,而沒有胸痛中心的死亡率仍然在5%。目前,大陸已有274家胸痛中心,很多醫院患者到院半個小時就可以進行手術。

在無錫市第三人民醫院,住院患者都戴着一條小小的腕帶,這條運用RFID射頻識別技術的腕帶相當於患者就診期間的「臨時身份證」,不僅關聯患者資訊,也關聯醫療資訊,記錄了患者姓名、科室、牀號、血型等基本資訊和醫囑處理等就診資訊。相比傳統的一次性紙質腕帶,電子腕帶信息量大,全面準確,不易破損。副院長趙陽表示,該腕帶實現了對患者就診資訊、醫護資訊的全流程精確管理。經他們實地統計,能節省護士1/4左右的工作量,「醫護人員能把更多的時間用於對病人的關懷上,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確保了醫患資訊對稱,保障了患者的知情權。」

車聯網,就是將汽車也變爲互聯網的一個終端,將汽車也變爲互聯網的一部分,通過車輛資料收集、汽車網路互聯、雲中心控制調度這三個步驟,讓汽車出行更加安全與智慧。

由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聯合華爲、中國移動、中國一汽、奧迪中國和無錫交警支隊等單位實施的智慧網聯汽車智慧出行活動,在會議期間向論壇嘉賓和無錫市民開放,體驗活動以LTE-V技術爲基礎,通過連接交通信號機、視頻監控設施與車輛(V2I)、車輛與車輛(V2V),實現互聯互通,將交通信號燈、路口路況、交通管制、施工、事故等資訊即時推送給駕乘人員,以保障行車安全和暢通。

中科院自動化所國家重大實驗室主任王飛躍表示,我們要造的智慧車,是要在「三個世界」造車──物理世界、心理世界、人工世界,我們的交通也是「三個世界」的交通同時控制,物理的交通,心理的交通,網路的Cyber交通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不堵、安全、綠色、可持續,才能真正建立智慧城市。

通用汽車中國工程總監、泛亞汽車研究中心首席專家Charon Morgan則認爲,在接下來的5-10年中,整個汽車行業的發展會比過去50年的變化巨大,尤其是在中國。

機器人變好幫手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從企業轉型的角度,論述了智慧製造與製造業企業轉型的關聯。

他認爲,在企業的能力建設方面,未來的企業必須兼備硬能力和軟能力,並做到相互促進。其中,硬能力主要是企業現有的硬體設施,可以肯定的是,隨着如今智慧製造時代的到來,機器人將更多介入到工業化生產。而軟能力,則是要利用物聯網技術,將感測器、大資料運用到企業的生產管理中,用大資料驅動企業的運行。「從這個意義上講,每一個工業企業必須是一個軟體企業。」

他以無錫一家名爲天奇自動化的企業爲例進行了解釋。據悉,天奇公司研發的一個顛覆性產品──全新的汽車裝配線智慧維保系統,能夠密切注視生產線上一舉一動,人、機、料、產品等各種物件的即時映射資料通過智慧感測器,發送到遠端診斷雲平臺。這樣的系統可爲汽車生產企業節約6、7成備件成本,增加1%的設備開機率,同時減少近5成人工成本。

人會被機器取代嗎?李培根稱,在未來智慧製造和企業轉型的過程中,機器人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不過,他認爲,現在在汽車廠、裝配線上看到的機器人在嚴格意義上不是智慧型機器人,距離智慧製造尚有一段距離,「未來機器人與人共融,與人協同,這對機器人的要求更高了。」

他表示,現在的工業機器人是在圍欄裡頭工作,與人隔開,未來機器人將與人在一塊工作,這就需要機器人懂得人的意圖,理解人的意識,要求機器人有更高的智慧。

在李院士看來,智慧製造的核心目的是提升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機器人的加入不能簡單理解爲機器取代人類。未來的智慧製造模式,一定是人機共融。發展智慧製造,不僅要發揮機器的優勢,更要強調人在轉型過程中技能水平的提升,人類的作用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