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規專欄》大陸刺激消費 須改善福利

「擴大內需」一直是大陸長期的基本政策。圖爲五一假期西湖斷橋上游人如織。圖/中新社

中國經濟的供給側問題不小,確實需要深入改革,但是更大的問題還在需求。收入不上升,商品賣不掉,供給側咋改都無濟於事,所以現在應該注重需求改革。這與烙餅一樣,烙反面並不否定烙正面的必要與及時,但比較起供給側來,現在更重要的是提高福利,增加需求。

曾經的主流觀點是,經濟危機源於資本家剝削,勞工貧困買不起商品,再生產循環中斷。解決之道,打倒和攆走資本家,沒曾想這麼做砸掉無產階級自己的飯碗。還有認爲,危機源於民衆儲蓄,需求不振,遏制銷售。解決之道,政府借民衆的儲蓄,花出去,增加總需求。沒想到官員目標與民衆需求嚴重背離,結果產業結構扭曲,腐敗叢生,貧富懸殊。熊彼特擺脫虛懸詭譎的推演,從財務角度簡單直白地指出,創新後的商品供給遠遠超過商品需求,消費不足,再生產中斷,解決之道是實行福利主義。北歐國家的實踐證明,繁榮正在於增加收入,縮短工時,完善福利。

熊彼特的邏輯大致可以表達爲,在資本主義初期,產出比較低下,需求遠大於供給,商品無賣不掉之虞,所以資本家要剝削儘可能大的產出份額。假定產出100單位,資本家拿40,工人拿60。後來資本家的創新使得產能達到10000,遠遠超過市場需求,勞工的生產貢獻增長有限,至少因爲技術進步,體力腦力的消耗下降。老闆給勞工5000已經很夠意思了,不討論工會組織罷工的壓力。老闆即便窮奢極欲,消耗3000,還多2000賣給誰,賣不掉經濟就會低迷。所以老闆只能增加勞工工資,提高和改善勞工的福利,以賣掉過大的產能。1914年,福特公司給員工加工資,將2.25美元的行業日工資提高到5美元, 9小時工作降低到8小時。所有汽車商都說福特瘋了,福特說,我只要我的員工買得起我的車,我的利潤就會源源不斷。福特的決策非常符合熊彼特的論斷,資本主義的本質是創新者統吃,守舊者被吃。創新釋放出巨大的產能,沒有福利主義支撐的購買力,資本主義就被自己的巨大產能所憋死。這種趨勢將在AI革命中表現得更加充分,屆時產出爆炸式增長,人工不再需要,不直接給民衆發錢,經濟勢必走向死寂。可見,福利主義不是資本家良知的復甦,而是再生產循環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

不提高收入和福利保障的另一個選項,本國勞工買不起,那就賣到國外,這能暫時緩解國內壓力,但一定引起國外強烈不滿。因爲創新能力不如外國,只能降價銷售。在低價與供給增加的雙重壓力下,外國同類產品也只能降價,這就打破了外國產品供需在原價格的均衡,外國產品價格下降,就是市場份額被出口國產品佔領。進而減少外國就業,降低工資,外國肯定不樂意,於是演變成地緣政治,價值觀衝突等,所以外國市場靠不住。中國企業效率本來就不高,降價銷售利潤更薄,工人收入比較世界更低,自己更買不起,更要依賴國外市場。所以只要開啓出口模式,就只能越來越依賴出口,後續的麻煩也越來越大。可見,按照熊彼特的邏輯,中國特色也得走福利主義的路,這大概是人類經濟發展的唯一華山之路。因爲,從來生產就爲賣,賣掉方有再循環,勞工收入不增加,循環怎能不中斷。

目前中國的主要做法是幫助企業脫困,擴大產出,增加出口,提高就業,帶動消費,促銷本國產品。這樣的思路固然很有道理,但此彼之勢異也,改開之初有效,因爲出口沒障礙,而今天出口嚴重受限,且短期很難扭轉,如何繼續刺激出口。即便突然有什麼轉機,明天產能更大,外國抵制更厲害怎麼辦?可見出口導向有些涉嫌飲鴆止渴。難怪諾獎得主克魯德曼要說,堅持目前的做法,5年後更加困難。按照熊彼特的思路,人間正道是內需。所以必須將支持生產的錢用於減稅,增加轉移支付,改善公共福利,實現全民醫保。儘管收效未必很快,但這麼做一定激活內需,將由生產爲主的經濟循環,轉入消費爲主的軌道。且隨人工成本的上升,反過來還能更好地促進企業的創新。(作者爲大陸大學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