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可送馬的禮物和說帖

馬英九在四月一日正式啓程赴陸訪問,事前消息見報後,行政院長陳建仁表示,希望馬能在習近平面前主張「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則譏諷馬英九「愚人行程,應做到謹言慎行,說對的話、做對的事」。

首先,馬已是中華民國卸任元首,有何地位、以何角色在習面前做政治性主張「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馬一向堅持和熱愛中華民國,就兩次訪陸行程安排,馬對「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的彰顯,陸方早也心知肚明、不加戳破。馬不論是去年造訪南京中山陵,以及此次廣東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中山先生故鄉和中山大學,馬已將黨、國和國父的元素濃烈加入。

其次,馬從去年的返鄉祭祖到今年的祭黃帝陵,根源「齊家治國平天下」觀念,由個人、家族上擴至民族,既然同是中華民族,「兩岸一家人」或「兩家一家親」的口號就成多餘。馬聰明的將政治上「一箇中國」,衍生另一「中華民族」表述。以其卸任總統角色,承認「九二共識」已不具政治影響力,但系「中華民族」血濃於水的民族「一中」觀念,或許更有助於兩岸爾後的和平共處。

第三,青年是國家棟梁、未來希望,馬英九兩次率領「大九學堂」年輕人赴陸參訪,正是重視青年也寄希望於青年的實際行動。回顧黃花崗烈士中最著名的林覺民,以其世家子弟和慶應大學學歷本有大好前程,卻投身革命,廿四歲即壯烈犧牲。未來兩岸青年只有頻繁交流和互相瞭解,方能化干戈爲玉帛,攜手打造兩岸共同美好未來。一月赴穗,黃花崗烈士墓園正在進行十多年來未見的整修,廣州中山紀念堂也同步整修,是否陸方先做規畫未知,但這些民國元素不就是無法抹滅的中華民國存在之歷史證據?

第四,以中國重視「老朋友」的傳統,各方推論馬習必在北京二會,習見馬是必然,不見馬會成更大新聞。馬現系「一介平民」,習仍是大國領袖,習跟馬談「統一」政治議題不切實際;習見馬把酒話桑麻則浪費寶貴時間。習若非聰明人則難登大位,因此,習若把見馬當作緩和兩岸關係、兩岸心靈契合的絕佳契機,不講「一國兩制」,只提「兩岸融合發展」,方是聰明的習近平能拉攏臺灣人心最佳說帖。當然,臺灣期盼的開放陸客、陸生來臺,ECFA終止與否等議題,習可以做爲馬到訪的禮物,當更益未來兩岸「心靈契合」而非「身心靈分離」。

兩岸局勢不緊張,AIT主席羅森伯格不會再度來臺,美軍綠扁帽也不會來臺協訓國軍。馬英九「溫良恭儉讓」,執政黨擔心馬不說對的話、不做對的事,誠屬過慮。馬習二會,臺灣更應擔心的是習見馬,當面會說什麼?事後又做什麼?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馬習二位誰是愚人?就看二會結果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