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媒:全球化的五個深淵和五條生命線

參考消息網9月5日報道 西班牙《公衆》日報網站9月1日刊登迭戈·埃蘭斯題爲《地緣政治撕裂全球化:五個深淵和五條生命線》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自2020年以來,外交文獻和經濟分析普遍認爲全球化進程面臨消亡的危險。其中有很多原因,但也有不少理由讓我們相信,全球化的可持續性依然是可實現的。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經濟學教授、大蕭條問題專家道格拉斯·歐文2020年說:“新冠大流行將使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在後新冠商業週期的動盪歷程中,全球化從被視爲長期的必然趨勢變成分裂爲兩個敵對集團,一個由美國及其西方夥伴組成,另一個由中國、大多數新興國家和全球南方國家組成。

但它真的受到威脅了嗎?

自由流動面臨威脅

讓我們試着解讀一下全球化正在經歷的現實政治。

1.全球化式微的經驗證據。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已經停滯,與此同時,保護主義政策不斷涌現,關稅增加,對商品和服務的限制激增。資本也在收縮,尤其是長期資本,即以長期回報和創造繁榮與就業爲目的的結構性投資。

2.地緣政治割裂全球市場。也許最明顯的導火索出現在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隨之而來的是能源危機、電價飛漲,通貨膨脹的陰影籠罩各國,七國集團對俄羅斯的制裁浪潮席捲而來,西方國家將美元作爲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企圖摧毀俄羅斯的財政。而莫斯科則將石油和天然氣作爲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引發歐洲能源危機。

在商業方面,價值鏈的中斷再次出現,海運貿易路線出現瓶頸,集裝箱運費不斷上漲,物流障礙尤爲嚴重。

市場已進入一個新階段。企業在其戰略中加入了去風險化(或風險最小化)等術語,以應對這一中間階段,目的是克服可能發生的脫鉤或全球化的碎片化,以及“友岸外包”,即把生產轉移到盟國,以避免供應中斷事件的發生。各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的名義採取保護主義措施,優先考慮保障某些地緣戰略部門的效率。

3.世貿組織棺材上的三顆釘子。今年是美國大選年,世界經濟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超級大國之間爲保護本國工業和技術部門而展開的競爭又充滿了惡意氣氛,在這種情況下,世貿組織的改革毫無進展。第二顆釘子是其仲裁和爭端解決機構的癱瘓。在過去五年中,這些機構已75次未能就其更新達成共識。第三顆釘子是美國對中國採取的單邊措施,這些措施使白宮爲規範貿易全球化而制定的規則受到質疑。

4.全球貿易重構其路線。由於地緣政治和物流方面的影響,全球秩序的結構發生了變化。一方面,貿易在地緣政治層面正在去集中化。另一方面,貿易路線正在重構。面對這些不確定性,高管們不得不重新考慮企業的立場。

5.企業反對脫鉤。圍繞國際業務的擔憂情緒急劇上升。英國的調查顯示,93%的高管承認他們的公司因地緣政治不穩定而損失了收入。在這樣一種環境下,人們認爲世界秩序將長期處於不穩定狀態。

支撐全球化的五個因素

不過,美國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專家們指出五大理由,給全球化的捍衛者們帶來了希望。

1.有些“繃帶”仍支撐着全球架構。債券市場仍然是支撐全球化拼圖的“繃帶”,並“在不同地區、行業和公司之間傳遞金融效率和適當的債務管理模式”。

2.技術“黃金時代”讓海外業務保持活力。跨國公司是企業戰略的先鋒,這些戰略將生產多樣化、致力於促進數字轉型,以及貨物、服務和資本自由流動(並將這些作爲價值鏈的保障因素)的投資計劃放在首要位置。跨國公司在管理這些流動和抵禦給互聯世界帶來壓力的力量方面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另外,跨國公司強化技術資本,創建數字生態系統,將輔助企業(通常是中小企業)納入供應網絡。

3.對新世界秩序的重新適應。棋盤上有幾枚主導棋子:地區和意識形態層面的重新站隊;國際機構和全球主導力量的變化;數字平臺內部出現橫向創新體系。這些棋子與地緣政治領域相關聯,可能會瓦解監管技術的多邊框架。

4.跨境資本正在重組。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跨境資本流動下滑65%。但是,這場金融海嘯也催生了一個更加堅固和穩定的架構,並且仍在不斷重組中。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強調了某種樂觀情緒。發展中國家首次成爲外國資本的淨接收者。由於銀行流動性和資本率提升,系統性風險有所降低。

5.數據業務提供推動力。數據是生產力發展的強大推動力來源。數字化成功推動了全球化,並放大了商品的經濟價值。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強調:“15年前,數據流動幾乎不存在,但現在,我們正在數據的海洋中衝浪。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互聯。”(編譯 田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