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海岸智庫成立 中山大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揭牌

國科會攜手國立中山大學成立全國唯一「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西南海岸站」,未來將針對七股地區潟湖生態系統與漁村社區發展進行全面性的現場監測、資料盤點及分析。(國立中山大學提供/袁庭堯高雄傳真)

國科會攜手國立中山大學成立全國唯一「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西南海岸站」,未來將針對七股地區潟湖生態系統與漁村社區發展,包括漁業資源、環境變化、土地利用及社會結構等,進行全面性的現場監測、資料盤點及分析。此外,也評估人類活動及氣候變遷對生態和社會的影響,以供政府制定永續發展的政策方針。

國科會推動長期社會生態系統監測站邁入第4年,在各地選擇具代表性的社會生態系統,以連結生態系統、社會系統及核心設施的概念,聚焦核心議題,設立長期基礎觀測平臺,過去依序成立翡翠站、彰化站、綠島站、花蓮站、原民站及中山大學主導的西南海岸站共6個核心觀測站。

該觀測站調查環境生態項目有七股潟湖之水質、底質及漁撈生物,還有海岸變遷的遙測資料,社會科學的方法爲透過利害關係人訪談及問卷調查,並槓桿漁業經濟及人口組成等外部資料,以瞭解七股地區潟湖生態系統與漁村社區發展的健康情形。預期目標是爲當地社區提供科學依據的基線資料,對漁業資源、環境變化、土地利用及社會結構進行全面性的監測及分析,評估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氣候變遷對生態和社會的影響,以期提出有效的方案,供公部門參考以來促進漁村社區發展及漁業資源生態的永續共榮。

計劃主持人、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陳孟仙指出,西南海岸的關鍵核心議題,是作爲臺灣沿近海養殖漁業要地,因時代變遷快速,近半世紀七股地區的漁民主要生計,養殖漁業面臨重大變革與衝擊,漁民生活場域受到政策、資本主義產業及氣候變遷等三大引力的驅動拉扯,必須連結社會及自然科學方法,跨領域長期監測當地社會經濟結構,以及漁業資源和生態系統服務的健康。

此外,團隊將建置監測資料共享資料庫及網站,串聯國內外LTSER各站間的橫向分析及合作,讓公民團體參與關注,吸引國家單位及學術研究資源投入,產生出集體共識,找出永續發展的政策方針。也期待藉由建置基礎核心設施與監測資料的產出,吸引更多學者投入臺灣長期社會生態系統研究,讓基礎核心設施與監測的投資效益最大化。

陳孟仙表示,蒐集長期監測資料,可以讓學界、政府、民衆瞭解不同社會生態系統的特性與其生態系服務的特色與其脆弱性,透過這些長期資料的累積,能在面臨變遷挑戰時提供堅實的科學以供評估。

中山大學表示,每個地區的生態系統均有其獨特的環境條件,所面臨的自然環境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亦不同,不能直接將一個地區的研究成果套用或預測另一地區生態系的變化。臺灣各地社會生態系統的特性以及所面臨的問題多樣且複雜,因此亟需在地的社會生態監測網絡,才能對臺灣獨特且重要的社會生態系統有較完整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