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與堺工廠的倒騰背後:臺系的品牌夢

近日,日系彩電品牌夏普再次迎來一輪“新的內部調整”。即重新掌握堺工廠的主導權,從而提升品牌與面板製造之間的“緊密聯繫”。業內分析稱,作爲夏普背後的大佬,臺系資本這一操作,意味着“日臺”顯示產業鏈合作進一步加密,以及臺系顯示資本對“終端品牌”的渴望。

來回倒騰”,堺工廠還是很搶手

目前,堺工廠擁有在中國以外唯一的第10代及其以上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也是全球第一條10代及其以上世代液晶面板線。更曾經是12年前液晶之父夏普,鞏固自己全球地位的“終極努力”。

但那時候,自2010年投產之後,這條10代線卻持續虧損,成爲夏普的最大“出血點”。也造成了此後夏普系的“財務緊張”,進而讓臺系的鴻海-羣創-富士康資本集團,有機會染指堺工廠和夏普品牌。目前,從最終的資本所有角度看,臺系是夏普和堺工廠的“大老闆”。這一點從夏普的社長、董事長等人選上即可看出。——2016年4月初,臺灣鴻海集團以66%控股日本夏普株式會社。

鴻海入股夏普的目的主要有三個:夏普液晶等方面的技術和專利、夏普液晶面板日本的先進產能、夏普品牌的全球軟實力。這三個目標中,前兩個目標基本已經實現,並通過我國廣州10.5/11代線的建設,得到了昇華。但是,夏普品牌的全球軟實力的進一步利用,卻效果並不佳。

據統計數據看,近年來夏普彩電全球銷量600萬臺上下,全球市場品牌排名在第九、第十名。這個成績初看不錯,但是如果結合全球彩電市場前五名銷量都過千萬門檻,尤其是近5年才全面發力的小米已經進入全球前五的行業結構變化看,夏普的全球市場地位在鴻海入主之後,不是“徐徐上進”,而是“原地踏步,甚至緩慢下降”。

對此,2017年8月,在夏普時隔5年再次參展的德國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IFA)上,時任夏普社長戴正吳曾經表示,2017年夏普的目標是1000萬臺。另據媒體報道,夏普2016年度的電視銷量爲543萬臺,僅是全盛時期2010年度的三分之一。而局數據研究機構數據顯示,2021年夏普全球彩電銷量5.5-6百萬臺。可謂之,夏普品牌復興的目標在鴻海手裡並未實現。

在這樣的背景下,夏普2月18日召開董事會會議,決定在目前持有堺工廠20%股權的基礎上,進一步取得堺工廠的全部股權。對此行爲的目標,夏普在18日的公告中強調:“夏普的電視和顯示器業務致力於在全球擴張,在成本中佔比較大的高品質面板的穩定供應非常重要。其次,數字化轉型潮流和汽車更新迭代,令顯示器的需求越來越多,夏普將擴大顯示器設備的應用業務和提高生產能力,以強化競爭力。”

即新一輪的夏普品牌擴張戰略中:第一,電視板塊,需要面板廠更好的供給和價格支持;第二,商顯和車載顯示上的新業務,夏普也需要面板廠更好的配合。將堺工廠轉變成夏普的全資子公司,將有利於以上兩個業務線的供應鏈競爭力。

業內分析認爲,夏普這一調整也意味着,鴻海系通過夏普品牌,衝擊全球彩電和新型顯示需求市場的“目標”不僅沒有失去,而且還在持續努力。隨着供應鏈股權結構的調整,夏普品牌可能在全球彩電和商顯市場,在2022年開始上演新一輪“發力”。

調整”必然發生,但爲何是現在

關於讓堺工廠成爲夏普的全資子公司這件事,對於業界而言還是很有“突然性”的!一方面,鴻海入主夏普系,就是從逐漸取得堺工廠的股權、控制權開始的,從夏普上市公司剝離堺工廠是鴻海進入夏普生命鏈的最具里程碑意義的一步。堺工廠也是夏普液晶技術和產能的結晶,是夏普體系除了品牌軟實力之外,最精華的部分。

另一方面,此前曾有報道,夏普和日本SDP關於液晶面板製造的未來規劃是,大尺寸部分全數或者80%出售給WPL。這一步如果完成則可能意味着夏普品牌和液晶面板製造之間的關聯僅剩下“採購”而已。同時,小尺寸面板製造部分則獨立分拆上市。但是,2022年最終的決定卻是夏普要向WPL買回所持有的堺工廠等液晶面板製造廠股權,將SDP復歸爲夏普100%子公司。——前後規劃變動之大,幾乎是180度的掉頭。

這種轉變的本質是:液晶面板工廠和夏普終端品牌之間的關係,從鴻海資本進入開始到2021年的“傾向於將二者剝離”,終端品牌夏普和上游面板各自獨立發展;在2022年初突然轉變成了,鴻海資本進入夏普體系之前,夏普一直堅持的“品牌+上游面板”的垂直整合。從水平整合,變成垂直整合,這一策略調整的目標,上文已經提到,即爲了彩電和商顯版圖上,更好的支撐夏普品牌擴張;但是,這一目標其實是夏普品牌運作的“持續未變”的目標。——僅以加強夏普品牌實力,來說明如此調整的必要性,是不足夠的。

對此,一個分析界目前比較公認的理論是:夏普基於彩電和商顯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再次看到了“借力”崛起的機會。這個機會就是“大尺寸的普及”。

2020-2021年,全球65英寸及其以上彩電銷量增幅接近翻番,75和85英寸等級產品的銷量更是增長比翻番還要快。這與夏普堺工廠10代線投資的目標——超大尺寸電視不謀而合(只不過,夏普的10代線投資,早於了大尺寸彩電爆發10年多的時間)。

在夏普收購SDP 100%股權之後,夏普面板供應鏈結構的變化,夏普戴正吳有這樣的解釋:夏普在電視及顯示器已推出採用SDP面板的42、60、70英寸商品。不過,在SDP擁有部分股權的廣州10.5代線工廠上,目前夏普並沒有面板採購量和價格的優勢。——通過併購SDP,夏普能取得廣州工廠55、65、75英寸面板的優先供應權。這對於目前彩電和商顯都高度依賴大尺寸面板成長的時代而言,是巨大的機會。

除了看到大尺寸顯示需求端高增長機會之外,夏普這輪“垂直整合”變化,也與韓系面板企業紛紛“關停液晶面板線”和加速推動OLED彩電的市場戰略有關。分析認爲,當韓系彩電企業轉向OLED彩電的時候,他們依靠自己的在OLED面板上的優勢,更容易建立“垂直品牌”技術體系。例如,2021年,全球OLED電視大幅增長,但是LG作爲唯一OLED彩電面板供應商,市場佔比超過6成。2022年,三星也已經正式進入OLED彩電面板產業鏈。我國華星光電也在計劃建設基於先進印刷技術的OLED大尺寸面板線。

這種行業上游變化,對於夏普-鴻海這個體系而言,是一個必然要面對的考驗:其包括了,液晶面板供給的全球格局調整——韓系彩電巨頭短期內需要大量外採液晶面板;OLED面板線和技術的投資節奏與終端市場佈局步伐;上游供給調整下,下游終端品牌全球市場份額的可能變動;小米爲代表的新品牌的份額快速崛起;大尺寸商顯和車載等新型應用市場的崛起,對上游資源分配的影響……

行業研究多認爲,這些變化讓鴻海和夏普系看到了“機會”也看到了“挑戰”。而且採取的應對措施,就是更爲注重內部垂直整合的“產業體系調整”。

重整夏普+SDP後的鴻海顯示業版圖

面對夏普和SDP的新一輪調整意向,行業人士也認爲,這可能意味着鴻海系,正在重新調整自己的“液晶顯示面板”等顯示產業鏈上游佈局。

即,未來很可能形成,以夏普爲核心的上下游垂直整合,主要涉及日本和我國的大陸地區產能的一個“集團”;以及主要涉及我國臺灣地區產能,併兼顧美國和印度投資的,以羣創光電爲主導的純“上游面板供應”商集團。——這幾乎等於鴻海系內部,既有面板和品牌的垂直整合、也有面板和第三方緊密合作+代工製造模式的水平整合機制。

本就淵源複雜的鴻海-羣創-富士康-夏普-SDP等產業體系,未來可能更爲理順,卻也更具有競爭上的多元性。”——這幾乎是商業模式上的“大包大攬、全都要”,體現出全球第一工業製造集團鴻海系的實力、底蘊和霸氣。

其中,鴻海系想要振興夏普終端品牌戰略的目標最爲顯著。同時,這種整合也可能不僅僅是“股權換籃子”和“採購鏈”的轉變,此後是否會有新的投資和技術研發規劃,更值得注意。因爲,無論是日系還是我國臺系,在液晶面板上的產能、成本和技術優勢都已經不甚明確,且未來顯示面板的競爭必然要直面OLED等次世代技術,而這方面日臺集團的進度略顯落後。

我們的觀察的出發點,應該是將夏普對SDP的整合放在三個層次分別考察:第一是,對夏普的影響、第二是對鴻海整個體系,面板事業鏈的影響、第三則是全球面板和顯示行業競爭的格局。”業內人士指出,夏普對SDP的整合看似一件不是很大的小事情,但是也可能是全球顯示面板行業“進入新時代”的開端。這件事的後續發展和連鎖反應,值得彩電、商顯、顯示面板等產業鏈長期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