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苦悶青春的吶喊 林懷民經典作《薪傳》重現

雲門舞集2014年在兩廳院藝文廣場舉行戶外公演,現場演出《薪傳》的「渡海」片段。(中國時報資料照片)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中),談論1978年編創《薪傳》的過程。(黃煌智攝,北藝大舞蹈系提供)

交織着遊子的鄉愁、國族的飄搖,青春的吶喊,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代表作《薪傳》,將在2023年雲門成立50週年之際重現。林懷民表示在劇場資源貧脊的年代,僅僅運用幾塊布和綵帶,和舞者們賭上一切,跳出對苦悶青春的吶喊。

《薪傳》描述先民費盡千辛萬苦渡黑水溝,來臺拓荒,林懷民表示,與其說是呈現先民來臺的過程,不如說是表達了當時雲門創團舞者的苦悶,「當時只有演出才能拿到錢,有些人就是餓着肚子跳舞,大家都很認真跳舞,但沒有人知道我們未來有沒有前途,這裡面有很大的苦悶,這出舞是一種大爆發,是我們這羣年輕人的吶喊。」

林懷民表示,整部作品90分鐘,舞者全程用盡氣力表現戲劇張力、撐起空蕩的舞臺,中間沒有多少時間休息,跳到最後是靠着意志力支撐着身體,真情表現出一整個時代的拚搏。

林懷民用了40天編完舞,整出作品充滿了他和創團團員們年輕時的衝動和苦悶,「那一年我31歲,創團舞者之一鄭淑姬25歲,我們把舞編完、跳完,這很重要,在臺灣現代舞還沒發展的年代,觀衆看見舞蹈,讓舞者有了尊嚴,成爲一件事情,也可以到全世界去演,在最窮苦的時候,《薪傳》從中醞釀而生。」

林懷民回憶,這部作品也呈現了他的鄉愁,1978年他拿了洛克斐獎學金到紐約遊學,「當時中國和美國密切往來,作爲一個在紐約的臺灣人,有自己的焦慮;首演那天,還遇上美國宣佈要跟臺灣斷交,這不是我可以料想的事情。」

相較於劇場發展多元,舞臺佈景服裝等各層面技術皆成熟的現今,《薪傳》當年運用白布、紅布以及許多彩帶說故事,林懷民表示,當時沒有太多經費,使用有限的資源,施展創意,白布可以是大海、船帆,也可以是裹屍布,紅布則象徵着孕婦生子,綵帶則象徵着香火的延續。

44年過去,現在再重新復排,林懷民表示,現在的年輕舞者比當年的創團舞者平均身高高了7公分,「現在排這支舞,除了是展現50年來臺灣培養的舞者模樣,也是獻給疫情這三年來,有一羣年輕人失落了三年的青春,這支舞也許可以激勵、安慰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