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蛛網困境的博士

農產品的成長期僅在數月之間,教育的人才養成期更長,一位大學畢業生耗時16年,博士生則需要超過20年。臺灣過去放任高等教育市場擴張的結果,爲私校創造出超過500億的學歷市場,但是人力市場供需失衡,也造就高等教育「通縮」現象。108學年度有113個博士班招生人數低於1人,37系組博士班招生名額掛零,其中不乏頂尖大學的熱門系所,以臺大來看,107學年度博士班招生員額181名,報名人數只有229人,錄取率爲44.1%,其中42個系所中有14個組別無人報名,不乏生化科技、環境衛生、電信工程的通訊與信號等應用學門,可以看出高級人才斷層嚴重。

教育部長強調博士班員額控管政策爲「重質不重量」,會對於就讀人數、所學專長分佈密切注意,未來研究所若連續3年招不到生將令其停招。諷刺的是,108學年度教育部覈定碩博士班招生名額有4280人,仍比107學年度增加8個員額,當少子化已成爲常識,學生早已自覺放棄文憑,教育部仍後知後覺地要等待3年之後纔回收招生員額,放任大學持續虛胖化的結果,只是浪費國家有限的教育資源而已。

鄰近的日、韓同樣面臨高等教育生源不足的問題,日本文部省要求各公立大學依學生人口減少幅度,自行減少各系所招生員額;南韓則是透過評鑑制度強制退場,將大學評鑑分爲五等級,最優的第一等級學校可自行決定是否減招,第二級須減少學生員額,但可小於總體生員減幅,第三級需要減少的生員額度須等於總體生員減幅,第四級須要減少大於總體生員減幅的生員,最後一級學校則是兩次評鑑不過,無條件強制退場。

教育部過去擬以系所評鑑作爲退場機制,但今年初竟違反《大學法》,放寬大學系所必須接受評鑑的要求,各校花費10年建置的評鑑制度,結果沒有任何學校或系所因評鑑而退場。教育部不願承擔控管學生名額的責任。

勞動市場瞬息萬變,學生決定要不要投入高等教育成爲一個高風險的選擇。在教育部不作爲的狀況下,學生如同陷入蛛網困境,只能自行承擔市場生產過剩的風險,依個人能力與家庭的社經地位來決定是否要繼續投資高等教育。國家行政怠惰的結果是社會高級人才過剩、國家基礎學科人力斷層,學生則浪擲了他們最美好的青春歲月,落入土中成爲無人問津的腐果。

(作者爲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