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投資週刊/徐玉君:醫材股展現投資新價值

生技租稅獎勵適用範圍擴大到二類醫材,爲醫材業鋪陳另一條康莊大道;隨着國際醫療環境變革,對醫材需求日新月異高階醫材成爲新一輪的產業明燈

【文/徐玉君

過去我國醫療器材商多屬於中小型企業,並以OEM/ODM代工製造醫療耗材爲主,但是,隨着近年來醫療環境的變革,產生不同的醫療器材需求,臺灣業者也從過往經驗逐漸朝向高附加價值、高認證門檻、高系統整合方向的高階醫材之路邁進,甚至異業策略合作等,都讓臺灣的醫材產業逐漸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

一六年規模逾三千億美元

先從國內醫材市場來看,過去三年,臺灣醫材產業產值分別達六六二億元、六八二億元、七六○億元,年增率分別爲三.○二%、及一一.五%,去年大成長的主因,除了受到歐美市場經濟成長趨緩,對醫療體系與醫療保險給付進行調整,讓業者具備高性價產品(如血糖儀試劑)優勢而備受青睞外,新興市場醫材需求的持續涌現,也因我業者適時推出適地化產品,透過創新行銷與通路策略開始站穩新興市場,進而推升我醫療器材產業的整體產值。

根據工研院IEK IT IS計劃研究處預估,一三年臺灣醫材市場產值將達八一四億元,較去年成長七.一%,這當中又以體外診斷類(如其他診斷或實驗用有底襯的試劑及診斷或實驗用的之配製試劑等)漲幅度最大,從去年的一四七.二九億元,增加至一六五.三四億元,年成長達一二.三%,是平均成長幅度的兩倍。

其次是輔助與彌補(包括隱形眼鏡、失能人士用車與其零件及附件、骨科補充物等)類,預估今年產值將達一九三.九八億元,較去年的一七三.五一億元,成長一一.八%,這當中的精華,在股價突破七○○元整數關卡後,已成爲醫材類的龍頭指標。至於其他類醫材包括塑膠製實驗室、衛生及醫療用物品(如導管類、其他內科、外科、牙科或獸醫用等品項)也有六.一%的成長幅度。

再從國際市場觀察,依據Espicom的研究報告,二○一一年全球醫療器材市場規模爲二七三三億美元,每人平均醫療器材支出約四九美元,預估到二○一六年將達三四八七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五.五二%;這當中又以知名市調機構Frost & Sullivan預估的全球體外診斷試劑(IVD)市場,將於一四年達五○.三八億美元,當中的分子診斷技術平臺是成長性最大的市場,將達六.二一億美元,年成長率達一一.五%,是整體市場平均成長率的兩倍(文後詳述國內相關股普生)。

高階醫材出頭天

回到政策面,過去國內醫材業者未受政府的扶持,一樣在市場打出專業技術一片天,如今政策的加持彌補了過往授權後未曾繼續商品化的過程,從近來經濟部工業局技術處重新拿回主導權,結合產官學研將技術授權後的產品,積極朝商品化邁進,推出包括人工血液透析系統、體外診斷系統數位牙科系統、數位醫療影像系統等產品,在在加速高階醫療器材快速商品化的流程。

近年來,國內醫材業策略合作的發展都已經見到成效,以腎透析產品爲例,除了佳醫杏昌通路商已經佈局通路多年外,從事周邊耗材生產的邦特、善德與普惠醫工都貢獻不錯的營收表現。而新投入研發和代工的廠商也不在少數,包括濟生藥廠與佳醫集團共同生產洗腎藥水,禾研規劃生產人工腎臟與臺鹽合作透析液福大棉業投入中空纖維膜的開發,斯迪邁生醫科技投入壓力計與導管配件的發展。此外,三本國際也接到洗腎國際大廠FMC人工腎臟瓶胚及血液迴路管連續三年訂單,帶動臺灣整體腎透析產業一條鞭的發展模式。

其他跨領域的醫材業者,包括從血壓計跨入藥物霧化器領域的合世、從密閉式抽痰管跨入呼吸器領域的太醫,以及醫療氣墊牀延伸到行動式負壓傷口照護系統(糖尿病傷口及縟瘡患者)的雃博、長期以來幫J&J代工微創醫材器械進而研發跨入牙科醫材領域的鐿鈦等,都陸續在營收、股價方面反應題材。(全文未完)

全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1729期或上http://weekly.invest.com.tw有更多精彩當期內文轉載◎封面故事:喬山 獲利、股價雙雙走強◎特別企劃:封裝廠獲利展望優於晶粒廠◎產業脈動:醫材股展現投資新價值◎中港直撃:中國概念股成票房毒藥?◎國際趨勢:美元硬挺 新興市場股匯雙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