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好生態如何孕育好產業——廣東省清遠市清新區農文旅融合發展調查

來源:經濟日報

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是建設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國“三農”工作的重要部署。各地該如何立足自然、人文特色資源,探索差異化、特色化的農文旅融合發展路徑?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後花園”的廣東清遠市清新區,近年來堅持農文旅融合發展理念,不斷髮掘當地資源稟賦,提升文化旅遊核心競爭力,努力走出多路徑深度融合的發展道路。

駕駛皮艇在森林峽谷中穿梭、在農家樂盡享桂花魚等土特產、在田間地頭體驗採摘樂趣、在特色民宿感受鄉村的靜謐閒適……清新區地處廣東省清遠市核心區域,當地近年來錨定“清遠城鄉融合先行區、廣州都市圈北大門、融灣崛起主力軍、灣區休閒旅遊首選地”發展目標,以改革爲牽引,積極探索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如何實現產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和效益最大化,從而達到“1+1+1>3”的效果?廣東在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百千萬工程”)戰略背景下,大力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並於今年8月確定在清遠市清新區等地打造整縣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試點。記者日前走進清新區,一探這座“山水之城”的農文旅融合之路。

以農帶旅 業態向新延展

農文旅融合發展是一種“農業+文化+旅遊”的新興產業發展模式,但並不是三者的簡單結合。

“真正的農文旅融合項目要以農業產業爲基礎,牢牢把握‘農’的根本。”清新區委書記劉建俊說,清新區作爲傳統農業大區,資源豐富,有聞名全國的“清遠雞”“桂花魚”等。當地通過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努力爲農文旅高質量發展開新路。

“最是北江風味別,酒中新得桂花魚。”清新區是廣東桂花魚四大主產區之一,也是廣東桂花魚產業配套最完善的區域。憑藉獨特的地理優勢與養殖技術,清新桂花魚已成爲國內外市場知名品牌。2019年,清新區成功申報清新桂花魚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成粵北地區最大的水產品加工廠,擁有年加工量達3.5萬噸的桂花魚加工生產線以及容量爲6000噸的冷庫,推動桂花魚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佈陣收網、圍攏魚羣、挑揀分桶、裝車運輸……在清新區桂花魚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水產養殖基地,一條條肥美的桂花魚從這裡出發,變成當地的“活招牌”。清新區漁業加工流通協會會長周偉華一邊向記者展示桂花魚預製菜產品一邊介紹,依託當地豐富的旅遊資源與良好的生態環境,清新區正大力推動桂花魚產業與第三產業深度融合,實現品牌化、數字化、產業化發展。

2023年底,清新區啓動第二屆桂花魚產業發展系列活動,一直持續到今年10月。通過發展休閒漁業、打造特色旅遊項目,清新區將桂花魚養殖、觀賞、文化體驗與鄉村旅遊緊密結合,打好“美食+旅遊”組合拳,做大做強桂花魚這一新名片。

其中,“遊清新山水 品桂花魚鮮”桂花魚美食旅遊精品線路推介一經發布,遊客便從四面八方“尋味”而來。“我是專門爲桂花魚、清遠雞來的,在這裡賞美景、品美食,非常愜意。”來自廣州市的遊客劉凱表示。

“很多遊客來清新區的目的之一,就是挖掘當地美食。”從事多年導遊的林佳佳告訴記者,旅行社會根據遊客對美食、文化、自然風光等要素的需求設置專屬旅行線路來滿足遊客。

劉建俊說,清新區正依託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着力打造清遠雞、桂花魚、南藥、絲苗米4個20億元級產業集羣;成功打造清新碌鵝、中宿麻雞、泓海桂花魚等預製菜品牌,帶動當地農特產品“出山入灣”;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引領消費升級,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創新實踐,帶動數字化農文旅新業態發展。

文化是農文旅融合的靈魂核心。近年來,清新非遺民間工藝正通過傳承人與遊客的互動,重煥生機。“我們現有3項省級非遺項目,通過深挖非遺文化內涵,不斷加快文旅融合步伐。”清新區文化館原館長陳露說,這些非遺項目與清新地域悠久的農業文明息息相關。

以非遺項目沙河鳥籠工藝爲例,這是清新區禾雲鎮沙河片區一帶的傳統草竹編織技藝,製作工序繁多,只有老師傅才能製作出上乘鳥籠。非遺傳承人李益成正是其中之一,“我製作的鳥籠銷往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進而讓更多人知曉清新、來到清新”。

目前,禾雲鎮沙河片區約有300家鳥籠手工藝家庭作坊,年產值達800多萬元,幫助當地村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除了傳承技藝,工藝人還思考如何讓沙河鳥籠更好迎合市場需求、更具生命力。在太和鎮太和古洞風景區的有居民宿內,建成了一條“鳥籠長廊”,沙河鳥籠被改造成精美燈飾,展示着獨特的文化魅力。清新區還結合鳥籠元素打造出微型鳥籠旅遊手信。沙河鳥籠不再僅僅是傳統手工藝品,還成爲清新區特有的文化名片。

改革發力 激活沉睡資源

俯瞰三坑鎮三禾·稻裡鄉村酒店,猶如藏在田海間的美麗一隅。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裡去年還是一個“空心村”。

三坑鎮副鎮長王川東說,在廣東實施“百千萬工程”背景下,鎮里加大農村改革力度,在建設三禾·稻裡鄉村酒店項目中,採取政府風險兜底機制,由鎮屬經濟發展總公司與三和村集體及村民簽訂土地、房屋租用合同,對閒置用地、舊農房、魚塘等資源整體打包流轉,並通過鎮屬經濟發展總公司與企業簽訂土地租賃合同,先行墊付租金。

“這樣打消了村民對企業租地可能帶來的法律糾紛、經濟損失等顧慮。”王川東說,三坑鎮在遵循“修舊如舊”原則與“居住安全”前提下,對舊農房改造升級,三禾·稻裡鄉村酒店成爲清遠首個由空心村整村改造而成的民宿項目。

走進大角禾場民宿,上百畝四季皆有的綠色果蔬可供採摘。該民宿經理曾力介紹,結合清遠五大百億元農業產業,這裡成功打造出農場到餐桌一站式模式,成爲珠三角地區遊客青睞的原生態民宿之一。

暑假期間,浸潭鎮下逕村的湯泉民宿迎來不少遊客。20多個湯泉池錯落有致地鑲嵌在山腳下,潺潺溪水順流而過,四周綠樹環繞,遊客一邊泡湯泉,一邊欣賞周邊高山、溪流、農舍,令人流連忘返。

下逕村這個藏在粵北深山裡的小村莊,曾因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留下一片空曠寂靜,等待着被喚醒。在“頭雁”鄒瑞文的帶領下,下逕村統籌整合村集體和村民手中的資金、土地以及閒置農房等資源,流轉發展蛙稻共生項目、入股小華山湯泉景區、整合閒置宅基地發展鄉村民宿……如今的下逕村是清遠市鄉村旅遊打卡“網紅點”,也是清新區持續推進農村土地資源活化利用的生動寫照。

爲助力農文旅產業發展,清新區引導金融機構創新推出“民宿貸”“美麗鄉村貸”“鄉村歲月貸”等金融產品,解決經營主體融資難題。僅清新農商銀行,近3年授予“文旅貸”“民宿貸”等貸款金額達7.4億元。

在實施“百千萬工程”過程中,清新區還結合實際改革破題。比如,三坑鎮多渠道籌集資金,實施圩鎮改造和清新溫礦泉旅遊綜合發展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推動旅遊相關產業深度融合。

據統計,清新區現有備案登記民宿128家,其中精品民宿22家、客房總數1800多間,主要分爲溫泉型、山水型和田園風光型。目前,廣東已初步形成十大民宿集羣,清遠清新溫泉民宿集羣榜上有名。

通過探索農村“三塊地”(農村承包地、農村宅基地、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試點,清新區建立了碎片化土地置換、連片整治整合制度,將依法收回、整治連片的閒置宅基地、廢棄或低效公益性建設用地轉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尤其是廣東實施“百千萬工程”以來,當地加大改革發展力度,不斷盤活山水資源,激活鄉村“沉睡資源”。今年1月至6月,清新區共接待遊客157.74萬人次,同比增長21.25%;旅遊總收入12.28億元,同比增長24.84%。

農村發展改革壯大了新型農村集體經濟。2023年,清新區191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達8443萬元、村平均收入達44.2萬元,其中50萬元以上的經濟強村達35個。

突出特色 講好文化故事

從驚險刺激的山水漂流到休閒舒適的溫泉民宿,再到親近自然的戶外露營……作爲清遠市乃至廣東最熱門的文旅目的地之一,清新區做強“漂流+溫泉”水文化經濟,努力打響特色旅遊品牌,其中以溫泉、漂流最爲有名。清遠是全國首個被授予“中國漂流之鄉”的地級市,而清新區是清遠漂流旅遊的核心景區。

作爲華南地區的老牌漂流景區,古龍峽景區山高林密,懸崖對峙,河道被“森林隧道”重重包裹。與有些漂流地的夏日暴曬相比,這裡年最高氣溫僅爲22℃,是夏日避暑的好去處。古龍峽漂流還成功挑戰“世界最長的自然水域競賽河道”“世界落差最大的自然水域競賽河道”兩項世界紀錄認證,賽道全程6063米,落差達378米,最快時速達72公里,在飛舟浪尖的激盪中,遊客可以盡情體驗“浪尖上的過山車”的快感。

2024年廣東·清遠漂流文化旅遊季暨廣東省漂流大賽在古龍峽景區舉辦,吸引大批遊客前來。今年國慶假期,清新區累計接待遊客39.28萬人次,其中A級旅遊景區累計接待遊客16.89萬人次,同比增長19.36%,實現旅遊收入3.95億元。

清新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楊臻燊介紹,近年來,當地充分發揮古龍峽、玄真古洞、筆架山、清泉灣、萬里山影五大漂流景區的集聚、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連續22年舉辦漂流文化旅遊季活動,大力發展激情漂流、水上運動等旅遊項目,推動古龍峽景區獲評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基地。

清新玄真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黃偉雄說:“選擇在清新區發展,看中的就是這裡豐富的旅遊資源,以及當地政府對民宿企業的支持。我們注重打造大文旅概念,除民宿以外,還有水上樂園、漂流、卡丁車、營地等項目,提供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的文化旅遊。”

王川東說,三坑鎮作爲廣東省水質最好、儲量最大的溫泉地之一,日開採量可達1萬立方米,目前已培育出一批具有清新特色與高品質標準的鄉村酒店(民宿)品牌,2023年旅遊收入超過2億元。

依託三坑鎮優質溫礦泉資源,清新區以河中溫泉旅遊區、新景泉溫泉度假區和大角禾場生態度假村爲核心,構建起“藥、醫、泡、遊、食、養”六位一體的溫泉康養產業體系,實現“水文化”向“水經濟”有效轉化。作爲“中國溫泉之鄉”“中國溫泉之城”,清新溫泉產品注重康養、休閒、拓展,與商務會議相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溫泉文化品牌。

不過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清新區農文旅融合發展步入快車道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清新區旅遊資源以自然生態型爲主,尤其是漂流景區和溫泉景區的淡旺季差異明顯,全時全季旅遊產品供給不足,農文旅融合程度不高,鄉村酒店(民宿)存在“同質化”現象等。

如何增加農文旅的文化“含量”?如何提供差異化產品供給?楊臻燊表示,清新區將通過挖掘、融合文化和旅遊元素,突出當地具有特色的農耕文化、竹文化、茶文化等,設計一系列沙河鳥籠、筆架茶、蒲坑茶等非遺文創產品,打造多彩的文化研學旅遊品牌;通過舉辦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大會、三坑溫泉季暨民宿體驗活動、桂花魚節、農民豐收節、汽車越野賽等系列活動,爲經營者提供智庫服務,爲運營企業搭臺,進一步豐富清新農文旅業態。

如今,清新區努力講好一隻好雞、一條好魚、一倉好米、一罐好茶、一灣漂流、一池溫泉的“清新六一故事”。推動省文化和旅遊特色鎮(村)、精品農家樂等建設,提升旅遊民宿等級,創建鄉村酒店(民宿)品牌,促進鄉村文化旅遊提質升級,推廣“鄉村+節慶”“鄉村+非遺”“鄉村+文創”“鄉村+演藝”“鄉村+遊樂”“餐飲+精品住宿+深度體驗”等鄉村文旅發展模式,以全域鄉村旅遊推動鄉村振興。

劉建俊說:“我們正以古龍峽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作爲示範,瞄準打造好大灣區旅遊首選目的地目標,按照‘半年漂流,半年溫泉,全年民宿’的主題策略,推動全域農文旅融合發展試點建設,當好大灣區全季節旅遊休閒度假的‘後花園’。”(經濟日報記者 楊陽騰 鄭 楊 喻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