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澳門過招,慘的是珠海

繼香港樓市撤辣之後,澳門也跟進了。

4月12日,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舉行新聞發佈會,會上提到,已完成討論《取消與不動產需求管理相關的稅務措施》法律草案,內容包括取消特別印花稅、額外印花稅及取得印花稅。

有人說,澳門這是看到香港撤辣之後樓市的火熱表現,也想蹭蹭內地精英購買力的光,因爲政策發力的方向跟香港如出一轍——

降稅保價,取締地方保護。

針對內地購房羣體,新法案實施後,能夠節約下來的成本還是不小的:

之前,內地購房者去澳門買房,購買200萬澳門元以下房源需交1%的財產轉移印花稅;

200萬-400萬澳門元需交2%的財產轉移印花稅;

400萬澳門元以上交3%的財產轉移印花稅。購買第三套需交10%的取得印花稅。

外地人在此基礎上需多交10%額外印花稅。

而新規實施後,非澳門居民購買澳門樓宇將等同澳門居民,稅率將低至1%,購買住宅最高可貸7成。

力度整體來說,還算可以。

至於效果嘛……可能不會太令人振奮。

香港澳門,同是最近30年迴歸的手足兄弟。

因爲相似的經歷,總被大家默認爲或連體或競爭的關係,二者經常被拉出來比較。

此番樓市撤辣,有些人擔憂,澳門會分流部分看好香港的客羣,畢竟單價更低。

但是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誤區,香港和澳門無論從定位還是體量上,都不是一個量級的選手,沒有什麼可比性。

澳門,33.3平方公里,68.4萬的人口。

香港,2754.97平方公里,750.31萬人口。

兩個天通苑的規模,真的整不了什麼大活兒。

根據澳門財政局資料所示,2018年,澳門錄得10585宗住宅成交;2019年取得印花稅生效後,成交量急跌27%至7745宗;到了2023年,成交量更是大跌73%至2913宗。

因爲盤子太小,所以基本上沒啥流動性可言。

跟香港不同,澳門樓市在減辣的路上就沒停過。今年1月份,取消了對購買第2套住宅的人5%印花稅的徵收,還放寬了樓宇按揭要求。

但是效力非常一般。

在香港買房,不管是租是住,獲得感都很高。(當然了價格也很貴)

這種獲得感的背後,是以高階且多元的社會資源做支撐的。比如就業紅利,比如教育紅利,比如移民紅利等等。

但是澳門不一樣,產業過於單一。除了那些生計跟澳門高度綁定的買房者,澳門房產的適配羣體並不算多。

但是,打不過香港,不代表拿捏不了珠海。

珠海,由於其城市的特殊性,在過去幾年,一直保持的德不配位的價格體系。

旅遊城市、度假城市、養老城市,三頂高帽一戴上,房價水平一度衝到了全國前五。

最狂熱的那幾年,東北老鐵打着飛的跑金灣搶養老盤。歡迎會上的酒味兒還沒散呢,返程的飛機就已經落地了。

主打一個買了不住,屯着。

結果,這兩年的樓市震盪,導致珠海直接從巔峰滾到了半山腰。三年內買房的,基本都沒跑掉。

珠海的技能點,全部點在了康養領域,能拿得出手的產業也不多。

而以珠海作爲假想敵的話,澳門的劣勢就不那麼明顯了——尤其是手裡還握着橫琴:在橫琴島全面封關之後,澳門經濟的實際範圍擴大到了橫琴島的範圍。這實際上爲澳門的未來發展打開了空間。

澳門沒有地了,不要緊,去橫琴就好了。

澳門對橫琴的期待,其實就是發展成爲一個“小香港”,要錢給錢,要政策給政策,要產業給產業。

就是現在還沒啥人。

因此,澳門樓市的發展,也可能會影響到琴澳合作區樓市的升跌變化。澳門如何利用琴澳合作區。

假如,未來珠海和深圳之間的屏障徹底打通,那麼澳門這波撤辣搶跑的收益,將會被無限放大。

不過話說回來,房地產的未來基本已經寫好了。所有政策的放鬆,背後的邏輯不一定是在提振樓市本身,而是搶人才、搶資金。

香港如此,澳門如此,北上廣深亦如此。